2月12日,泉州团市委联合市教育局召开泉籍在外高校大学生代表新春座谈会,就更好的服务泉籍在外大学生、助推家乡发展等进行座谈交流。活动吸引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双一流高校的50余名大学生齐聚一堂。 座谈会上,泉州市发改委、人社局、金融局相关科室负责人和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负责人对我市经济形势、引进人才政策、就业创业形势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介绍;泉州脸谱科技公司总经理陈智孟作为回泉创业的杰出代表跟同学们分享了创业过程和心得。与会大学生也纷纷结合自身实际畅谈感受,提出建议,表达宣传家乡、推介家乡,支持家乡建设的意愿。 来自北京理工大学、就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吴旭辉表示,这是一个双向了解的过程,一方面有利于相关行政单位了解泉籍在外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想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在外大学生拓宽信息,了解就业渠道。未来,他希望泉州在场地、融资等方面给予返乡青年创业者更多支持举措,并表示,将利用自身所学,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为家乡制造业进一步实现生产流程自动化与智能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就读复旦大学经济学专业的李蔚希望,泉州能够全力打造青年人才向往的“宜居”环境,在青年人才引进、培育上加大资金支持,同时深化对特色产业的扶持,吸引更多泉籍在外大学生“回巢”,助力家乡发展。 作为泉州籍,又在华侨大学就读的张英语,对泉州的就业创业现状及未来自身的就业创业愿景有着自己的认识。“身边的同学包括我在内对泉州的人才政策、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的相关政策了解还是比较少的,存在较大的认识盲区。”因而,她希望,泉州加强人才政策宣传、加大对知名企业的引进力度,采取一些措施促进大学生对就业创业有新的认识,使大学生对自身的就业创业前景有更明确的了解。 就读厦门大学生态学专业的杨汉滨表示,自己一直担心专业太冷门未来无法就业,但通过此次座谈,他发现泉州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生态保护,加之人们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未来,自身所学大有用武之地。因此,他希望未来能够为家乡生态环境建设贡献一份力。 就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人类学专业的张晴说,人类学中“福建学”的专有名词凸显出福建所具有的独特文化,而“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东亚文化之都”的重要历史身份更凸显泉州文化资源的历史悠久、精彩丰富。尤其是北大泉州籍教授王铭铭写的《刺桐城》一书对泉州历史文化的详细梳理,让她作为一名泉籍学子深受鼓舞。“泉州实施的‘人才港湾计划’为青年人才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加之近几年来,古城文化旅游蓬勃发展,我十分期待未来能够在泉州发挥专业特长,助力家乡文化发展。” “返乡就业创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良好发展前景,也是回馈家乡、服务社会的一个良好选择。”就读福州大学的王东伟表示,毕业之后回到家乡就业,为泉州产业发展、社会建设和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是一名泉州学子肩负的使命和担当。“我将积极地向大学同学宣传家乡引进人才的相关政策,让更多优秀的青年学子了解泉州、选择泉州,一同为泉州高质量发展汇智聚力。” 在认真听取与会大学生发言后,泉州团市委书记杨凤翔向大学生们表达诚挚的问候,并通过他们向泉籍在外学子致以衷心的祝福。他鼓励大学生在学好自身本领的同时,能正确地面对现在创业就业形势,并诚邀泉州籍学子返乡筑梦、追梦、圆梦。 据了解,春节期间,全市各级团组织利用大学生返乡契机举办30多场座谈,吸引700多名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旨在加强泉籍在外高校大学生的联系,提升人才导流实效,促进泉籍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并为其引导所在学校同学到泉州创业就业打通信息渠道。接下来,泉州团市委将会同相关单位,通过构建“146”工作体系,即组建一个微信群,导入政府、企业、项目、大学生四位一体的工作平台,实施创业政策、就业辅导、信息发布、节日关爱、乡情联谊、扶弱助贫的项目发布机制,打造“引导式”人才服务和“保姆式”服务关爱人才的模式,为泉州籍在外高校大学生人才打造方便快捷的“服务直通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