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详细信息
德化团县委着力推进预青工作帮助重点青少年回归社会
    2016年8月9日    来源:
 【字体: 关闭】 

    近年来,德化团县委以教育、引导、帮助青少年为出发点,坚持“预防为主、多办实事”的工作思路,联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和活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推进常态化普法教育,让青少年有方向

   

    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联合8家单位组成56人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报告团”,动员“五老”人员,特邀法律界专家、政法干警、教师进修学校优秀教研员、各学校有心理健康教育专门研究的教师加入报告团队伍,报告团采取“一联、两抓、三精、四动、五有”(县关工委牵头召集联席会议,既抓师德和家庭教育又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报告团成员精心备课、精心组织、精彩讲课,举办图片展、报告员座谈研讨会活动、报告员业务培训、报告讲稿汇编等四个活动,“报告团”活动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总结)的措施,开展报告活动,常年深入各学校开展法制教育、心里健康教育、思想道德、家庭教育和师德教育五个方面的专题讲座,同时要求各中小学每学期根据学校工作计划邀请报告团对学生、家长、教师各作一次报告,进一步增强青少年法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仅今年上半年就开展报告活动58场次(其中思想道德8场,心理健康14场,法制教育16场,师德教育5场,家庭教育15场),受教育青少年达4.1万多人次,成为我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亮点。二是深化法制宣教活动。利用“六五”普法、全国法制宣传日等重要载体,深入开展大型法制宣传咨询活动,将法治宣传教育纳入课堂教学,各学校充分发挥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栏、图片展、校园电视网络的作用,通过主题团、队日活动、征文、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配齐配强学校综治副校长,推动“青少年法制建设工程”深入实施,在全县50所中小学校配备综治副校长60人、法制副校长21人、交通辅导员60人,综治副校长坚持每学年开展2次以上的法制讲座(报告)、法制副校长每学年开展4次以上法制讲座(报告),引导青少年学法、守法、用法,提高青少年的法制观念。三是送经典案例进校园。每年联合县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单位开展“庭审进校园”活动,精心挑选青少年违法犯罪真实典型案例,现场审判、以案释法,让学生现场感受法律威严性和震慑性,提高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联合县检察院、教育局等预青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县直各中学开展未成年人案件“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由学生扮演庭审角色,根据青少年犯罪典型案例背景,指导学生撰写法律文书并进行庭审,通过校园有线电视网络向全校师生现场直播。三年来,累计开展庭审、模拟法庭活动30余场次。四是开展法治巡回教育。联合县检察院根据真实案件改编制作42幅普法动漫到各校进行巡回展示,选派检察官法制副校长进行讲解,在各校每个班级中挑选并培训1名学生担任普法宣传员,由学生普法宣传员组织日常班级普法活动,并制作微信H5普法宣传作品,通过家长微信群进行转发,每期宣传浏览量近万人次。今年4月以来,已集中开展近百场,各中小学校近万名学生已直接接受法治教育,普法动漫、“普法大篷车”、微信H5普法宣传作品……网上网下、校内校外,形式丰富、内容生动的法治教育活动在全县各中小学中全面铺开。


汇聚力量深化帮教,让青少年有路走


    一是创建“瓷都青少年阳光之家”。联合县关工委、县检察院等单位成立未成年人帮教工作协调小组,着力打造帮教阵地,整合改造“法制教育基地”和“未成年人帮教中心”,对外挂“瓷都青少年阳光之家”,下设帮教办公室、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电教室、普法图书阅览区、心理辅导区等多个功能区,配备3D电视机、阅读一体机、投影仪等多媒体互动设备,对德化县域内未成年人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教、救助、普法宣传教育等工作。依托德化县职业技术学校及5家民办职业技术培训学校,设立6个“青少年帮教培训基地”,充分利用陶瓷网络营销、陶瓷设计、陶瓷雕塑等10余项免费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将符合帮教条件的以普通社会青年身份介绍进培训班进行学习充电。同时,整合全县未成年人帮教和法制教育力量,设立了全省首个未成年帮教救助基金,与邮政储蓄德化分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发专属信贷产品,为未成年人开展学习教育、技能培训、自主创业等提供资金保障,最大限度进行帮教矫治和救助。三年来,“瓷都青少年阳光之家”共接收涉罪未成年人26名,与帮教对象“一对一”挂钩的工作人员达36人次,经帮教后全部实现就业或重返学校继续学习,无一出现重新犯罪情况,其中有13名帮教对象参加高考,高考成绩超过本一线的1人,超过本二线的5人,超过专科线的7人,已被相应高校录取,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开办陶瓷雕塑、电子商务等技能培训班60余场次,建立冠福家用等“青年创业就业见习基地8家,培训重点青少年对象1300人次,帮助600多名重点青少年实现就业创业;2015年,联合县检察院、法院、教育局等多家单位在“阳光之家”开展为期10日的全县中小学校集中教育活动,全县城区20所中、小学校共2000多名中小学生参加活动,社会反响热烈。二是引进专业社工机构。承接2016年福建省重点青少年群体社会工作项目,引进“德化县圆梦社会工作服务研究中心”专业社工机构,在“瓷都青少年阳光之家”成立“德化县重点青少年群体社会工作服务站”,引入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等预青成员单位专业志愿力量,并充分动员具有专业知识的志愿服务团队 、“五老”队伍和社区工作人员参与进来,以“专业社工+志愿者”为模式,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通过“五个一”(一人一案、一周一谈、一月一访、一月一结、一季一总)个案帮教和“四个帮教”项目(心理矫正项目、回归帮教项目、护航维权项目、创业助推项目),帮助六大类重点青少年群体重构社会关系、提高就业技能、提升回归社会能力,实现正向成长。三是建立青少年“心灵港湾”。针对未成年人自控力低、容易产生叛逆心理、遇到挫折自暴自弃的特点,依托县法院设立“心灵港湾”心理辅导室、县检察院设立“瓷都阳光未检工作室”,配备心理辅导软硬件设施,采用轻松、温馨的“家居录像室”装修风格,由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女法官担任心理辅导员,对犯罪动机怪异、犯罪手段残忍、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等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未成年被告人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开心结,为推进未成年审判、帮教工作提供了新举措。


关爱弱势青少年群体,让青少年得幸福


 

   一是“青春同行”助孤行动。对全县78名6-18岁的在校孤儿建档入库,整合社会资源,安排19个优秀基层团组织、社会爱心公益组织与孤儿结成“大手拉小手”长期帮扶对子;联系泉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公益组织为60名孤儿送上慰问金达3万多元,为7名孤儿提供每年6000元的资助金和每月1次课业辅导等;联合尚逸主题影城开展4场“梦圆尚逸•情暖童心”爱心公益观影活动,丰富了孤儿和农民工子女的业余文化生活,受益孤儿达144人次;组织18个预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开展“心手相牵•瓷都梦圆”微心愿活动,共筹得爱心款物1万元,满足30名孤儿的愿望。二是“手拉手”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以“手拉手”活动为载体,组织全县少先队员代表与留守儿童、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结成帮扶对子,开展互帮互助活动;联合6家单位走进7个乡镇开展“有爱•童行”志愿服务行动,为140名贫困儿童、留守儿童送去“爱心礼包”140套;深化“共青团员义务星期六”行动,组织开展“青年爱心志愿活动—走进十八乡镇”,累计组织青年志愿者3000多人次,走进18个乡镇40多个村,帮扶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380多人,落实爱心善款、物资达44.7万余元。三是“希望工程”圆梦助学行动。积极对接省、市“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对接泉州圆梦义工服务中心、泉州中海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等社会力量,三年来,累计为46名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高中毕业生发放助学资金18.9万元;为浔南分校等3所小学建设“希望图书室”,捐赠电脑30台、各类书籍3000余册。四是“青春自护”系列行动。每年在寒暑假期间招募1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在湖前、得盛集团等社区、企业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以“青春自护 平安春节”、“暑假安全”、“暑期阳光义教”为主题的自护教育关爱活动,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开展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用电安全、急救自救等知识讲座,切实提高农民工子女、农村留守儿童自我保护能力。每年联合消防大队、人武部政工科等单位举办两期“少年军校”活动,组织60多名青少年参观消防基地,参与消防演练、地震逃生演练,学习使用灭火器进行油喷灭火,掌握基本的消防安全及自救常识。每年邀请市心理咨询专家、校心理咨询师到各中学不定期举办“关爱女生”青春期健康教育讲座,为未成年少女讲解女生青春期生理、心理特征及青春期自我防护等女同学普遍关心的问题,并通过办黑板报、征文比赛、主题班会比赛等活动教育女生学会关爱自己,着力引导女生形成健康的异性交往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三年来,共组织自护教育活动27场次,受益青少年1200多人。


    今年6月29日,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全国检查督导组到德化县检查督导第三轮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充分肯定了我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中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县县上网
专题链接
              

2010@-共青团泉州市委版权所有
地址:泉州市东海行政中心交通科研楼四层 电话:0595-22199721 E-mail:qz22199721@163.com
备案号:闽ICP备08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