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泉州港肖厝作业区4#泊位工程青年突击队
能吃苦、肯干事是青年突击队的普遍优点。在泉州港肖厝作业区4#泊位工程建设中,人数不多的青年突击队则不仅拥有上述优点,更充分发挥了青年技术骨干在创新增效方面的独特优势。
在泉州大港口经济的版图中,泉州港肖厝作业区4#泊位将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该项目是福建省在建重点项目,总投资3.19亿元,兴建5万吨多用途泊位一个及相应的配套设施,计划于2008年底投产试运营。投产后,该泊位可装卸散货、杂货、集装箱等各种货物,年吞吐量为集装箱5万TEU和散杂货200万吨,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并极大带动临港工业扩张,辐射内地产业发展。
该项目施工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工作量大。工期紧、任务重,又要创建福建省、交通部的优质工程。面对挑战,青年突击队迎难而上。针对码头和围堤受沉船打捞清障影响而不能合拢的现状,突击队经过科学论证,向设计院提出变更涉及方案,在码头前沿增设一道临时拦砂堤,防止潮水把海砂带走,保证了吹填砂施工顺利进行,节约了工期。该工程单个沉箱重2000吨,是泉州目前在现场预制的最大沉箱。如何施工?突击队员反复分析研究沉箱预制工艺,并赴兄弟单位学习沉箱安装工艺,用半潜驳和牵引船来完成沉箱安装的浮安方案取代传统工艺,节省了大量船机费用。 突击队在创造性解决难题同时,有效节约工程投资。4#泊位东围堤原本设计要做800米的护坡压脚块石,造价几百万元。突击队员经过科学论证,认为紧邻4#泊位东围堤的5#、6#泊位即将开工建设,东围堤没有必要建设护坡,可采取临时护堤措施,建议投资方取消护坡的投资。这个建议得到投资方的积极肯定。为了让码头早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产生经济效益,突击队带领施工人员“围着潮水转”,日夜兼程,3个月完成了半年的工作,形成70米码头作为临时滚装泊位,为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大型构件滚装上岸创造条件,促进该项目的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