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详细信息
是大学生不愿做“普通劳动者”吗
    2007年4月20日    来源:颜财斌
 【字体: 关闭】 

  本报讯  (记者 颜财斌)年初以来,我市连续召开了多场人才招聘会,为今年的应届毕业生提供了近万个职位。目前,正是就业的高峰期,新一轮毕业生就业已近尾声,然而许多大学生工作仍无着落,递简历奔波的过程还远未结束。究竟造成近年来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的原因是什么?除了可能存在期望过高等问题外,还存在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社会问题?

     大部分毕业生将自己定位为普通劳动者

  华侨大学建筑系2006届毕业生小余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奖学金年年拿,各种各样的证书也早已考到手。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他认为凭着自己的好专业和在学校的好成绩、好表现就一定能谋求到好的职位。然而经过漫长的求职过程,他逐渐了解到自己社会知识的贫乏,并开始慢慢把自己定位为社会的普通劳动者。得到这样的经验后,小余一个月前在厦门找到了工作,是一家设计院里最底层的技术人员,目前试用期月薪只有1400元左右。但对于这个结果他却很满意,小余说:“像刚出来工作头两年,工资待遇这些都不是很重要的,只要是达到一个比较平均的水准,自己就很满意了,最主要就是说能找到一个能给自己一个锻炼的、学习的平台。每个人上大学不可能每个人都是精英,精英肯定就是人群里面比较少的一部分,也不可能说上了大学就是精英。”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大多数毕业生并没有把自己定位为社会的精英,而是以普通劳动者的心态来求职。实际上,从1999年的扩招开始,被称之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已经明白,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时代已经过去,“大众化教育”时代已经来临。而2002年,扩招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社会上已经不再把大学生当作“精英”,有的只是市场竞争以及双向选择。大学生群体,经过了这几年就业过程的洗礼,早就把自己定位为普通劳动者了。

  那么,既然有相当多的大学生并不存在期望值过高的问题,也把自己定位为“普通劳动者”了,为什么就业率偏低的问题始终得不到根本的解决呢?

      毕业生就业难为多方面原因造成

   记者在近期开办的一场人才招聘会上发现,大多数招聘单位都把应届毕业生最低学历要求提高到本科以上,工资都在1000-1200元之间。然而就是这样,招聘单位仍然不太愿意录取应届毕业生。据了解,目前大多数招聘单位看重的是学生们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为企业创造利益,而现在的应届毕业生最缺乏的恰好就是社会实践能力,他们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适应社会生活。泉州市燃气公司人力资源部薛主任告诉记者:“有的企业不想要应届毕业生,因为毕业生没有社会经历,很多会存在这种眼高手低的问题。有很多的人来了之后,他就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对公司的要求很高,但工作做的贡献却很少。”

  而大学生们则认为,造成他们就业率偏低,缺乏社会经验,眼高手低的主要责任却在于学校。他们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只注重理论知识,与社会的结合度不够。市场营销系的舒永松同学认为:“国内的高校教育普遍倾向于理论性教育,实践机会相对较少,而且大部分学生都缺乏学习的动力,对于科目学习,也就是为了应付考试。”

  有关专家表示,实际上,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跟高校的教育机制、企业的用人机制都有关系。

  华侨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李盈老师认为,高校教育确实需要增强市场观念。治学固然重要,根据专业特征制定教学计划,将就业观念融入教学过程,也是学校应该承担的教学责任。李老师认为:“各个高校还是要做好学生引导工作,从大一开始,就要引导学生为自己在大学四年里面做一个职业规划。包括学校为学生组织的“第二课堂”活动,科技竞赛啊,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更好地跟社会、企业对学生的标准和要求相吻合。“

  由于传统观念、社会舆论等多种因素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长的观念不能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这也是影响就业率的原因之一。泉州左女士的女儿今年毕业,但到现在工作问题仍未解决。当记者问左女士愿不愿意让女儿从事普通劳动者的工作,她强烈表示自己不能接受,她认为:“因为我们花了这么大的精力、金钱,太差了我们不能接受,会让我们做家长的失望。”

  由此可见,虽然大学生早已把自己定位为社会的普通劳动者,但是他们还要面对来自社会、家庭、感情等各方面的巨大压力。除了大学生们要积极调整心态以外,目前学校的教育机制、企业的用人机制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并且还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学校和相关的部门,应该出台一些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具体政策,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率。

县县上网
专题链接
              

2010@-共青团泉州市委版权所有
地址:泉州市东海行政中心交通科研楼四层 电话:0595-22199721 E-mail:qz22199721@163.com
备案号:闽ICP备08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