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泉州团市委认真贯彻落实团中央、团省委的工作部署,立足本职工作,竭诚服务外来务工群体。今年7月份,福建团省委在泉州召开安徽、江西、湖北、重庆、四川、贵州驻闽务工青年群体团组织筹建工作对接会,并联合六省市团委向驻闽团工委授牌以来,泉州团市委迅速行动,认真贯彻落实团中央、团省委关于外来务工青年群体团组织工作,并将该工作扩展到务工青年集中的县级团组织,形成省、市、县三级联网,把共青团的温暖送达到驻泉务工的青年群体中,铺开了团建工作的新局面。 团市委积极配合安徽、江西、河南、湖北、重庆、四川、贵州等省(市)依托驻泉办事机构、各类驻外派出机构、行业商会等对本省外出团员青年进行排查摸底,掌握在泉务工团员青年的基本情况,制定驻泉团工委建设计划。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团市委制定实施计划,成立了由团市委颜志煌书记任组长,黄天凯副书记任副组长,各省驻泉团工委负责人为成员的“驻泉州务工青年群体团建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制定《泉州市务工青年群体团建工作实施方案》,各团工委负责人注重加强与流出地团组织沟通协作,与务工青年建立的紧密联系,不断满足务工青年的实际需求,有效服务青年务工青年,不断提高团组织的影响力。 在筹建驻泉团工委时,团市委与派出地团省委就驻泉团工委建设方案、人选组成及建立后的工作内容、工作计划等沟通对接。并从各省在泉务工青年中遴选出优秀青年作为各省驻泉团工委负责人,负责本省外出团员青年进行排查摸底,掌握在泉务工团员青年的基本情况,制定驻泉团工委建设计划。7月20日江西省新干县驻南安市团工委率先挂牌成立。截至9月份安徽、江西、河南、湖北、重庆、四川、贵州等省均遴选出驻泉团工委的负责人。 在日常工作开展上,团市委将流动团员青年的管理纳入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总体规划,纳入党建带团建工作范畴,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便以工作协调,使工作实现常态化,同时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构建区域协调发展联动机制,将驻泉团工委工作纳入当地团的日常工作体系,使务工青年群体团建工作规范化;纳入干部培养举荐体系,提高驻泉团工委的工作权重,激发团干部工作积极性。近日,江西省新干县驻南安市团工委书记杨雪辉当选南安团市委第十八届委员会候补委员。 团市委还增设青少年事务中心的功能,积极搭建服务外来务工青年的专业化机构。依托泉州市青少年事务中心“新泉州人服务热线”,组建青少年心理咨询辅导团、青少年维权服务团、青年就业创业导师团、青少年事务观察团四支专业工作团队及外省驻泉团工委联络中心,YBC泉州办公室,面向许多外来青年提供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咨询及外来务工子女紧急救助等服务,传递了党团组织的温暖与关怀。各驻泉团工委也积极依托泉州市相应层级的青年少年事务中心持续关注一线外来青年务工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状况,竭力将青少年事务中心打造成为服务外来青年子女成长成才的重要辅助性专业化机构。如南安团市委针对江西新干县驻泉团工委,成立水头镇青少年事务工作站,并由当地镇团委副书记兼任站长,配合江西新干县驻泉团工委举办各项活动。 在各地驻泉团工委紧紧围绕输出地和团市委的工作大局开展活动时,团市委适时介入,主动服务。团市委充分与各驻泉团工委进行交流和沟通,与各驻泉团工委联合开展活动。如开展“为城市发展做好事、为青少年成长办实事”主题活动,进一步活跃务工青年群体,促进了社会的团结和谐;全面实施“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积极促成团员青年、青年志愿者与农民工子女建立长期结对帮扶关系,深入开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农民工子女,在泉有家的感觉,感受家的温暖,安心学习,快乐成长;依托各级青少年事务中心,搭建服务外来务工青年的专业化机构,传递党团组织的温暖与关怀;大力开展“青”字牌活动和“情”字牌活动,用乡情吸引务工青年,用友情感动务工青年,用亲情凝聚务工青年,用团情团结务工青年,了解务工青年所思、所想、所盼,真正把在外务工团员青年凝聚在团旗下,彰显团组织的吸引力;大力培育驻外团工委工作载体,开展思想性活动,引导青年树立爱党爱国爱岗观念,增强市场竞争意识和改革创新意识,养成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开展技能性活动,引导青年提升职业文明和岗位技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促进单位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提高;开展娱乐性活动,培养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营造团结和谐组织氛围,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开展服务性活动,深化志愿服务、扶贫助困等工作,树立青年和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引导团员青年比先进、赶先进、争先进。 此外,各地驻泉团工委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搭建服务务工青年的平台。如共青团贵州省委驻泉州团工委自2010年8月起,结合福建贵州籍务工的实际情况,在贵州农信社大力支持下,在泉州市惠安惠南工业区设立了贵州农信社驻福建服务办。同时贵州省驻泉团工委还成立了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党支部、困难救助站,丰富了团的基层组织生活,方便了务工青年既解决了务工青年在办事过程中的种种不便,又促进了社会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