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我们都在上班,遇到加班时孩子只能一个人在家里,心里不踏实,以后我们就可以把孩子寄在区域团委的社区青少年托管中心了。”
“以前活动都是在本单位开展,辐射的范围比较窄。区域团委建起来后,大家接触的机会多了,资源也共享了。平时通过区域团委QQ群就能从其他单位中拿到两三个项目组合推出去,整体涉及的社会面广阔了许多,工作成效也比较明显。”北城区域团委书记丁一哲对区域团委工作充满信心。
据了解,福建泉州团市委创新团的基层组织设置,在市区按城区规划分别建立东城区域、西城区域、南城区域、北城区域、中城区域五个大区域团委,市直、市区各级各类团组织、青年组织按地域以团体席位加入区域团委。区域团委整合出一批社会和青少年需要的工作项目,定期开展服务活动,切实为城市发展做好事、为青少年成长办实事。
基层团组织又多了一个交流协作的渠道
“通过区域团委,各成员单位交流更加密切了,一些好的品牌项目通过整合打包后又可以放在一个相对高的平台来展示和交流,有力地扩大了服务领域,提升了活动影响力。”中城区域团委书记庄东颖对大区域团委工作深有体会。
区域团委除密切各单位团组织交流外,采取项目化、社会化运作,把原来分散在各单位的资源统筹起来,转化为服务青少年成长、服务社会建设的力量,积极承担党政认可、社会欢迎、青少年需求、共青团可为的工作项目,广泛开展少年儿童快乐大体验、托管陪护、青少年事务社工服务进社区、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行动、帮扶特殊青少年群体、社区青年文化活动等,切实提高基层团组织的社会接触面和工作的实效。
基层组织设置的一种实践创新
体现灵活性,创新基层组织设置,区域化推进基层工作是泉州区域团委建设的一个亮点。他们按照“不拘一格建组织,走进青年是关键”和“以共青团为核心,使青年组织化”的理念,大胆地突破了原来“单位建团”、团的委员会由团员代表组成的贯例,而创新为由区域内团组织、青年组织以团体席位加入,作为大区域团委的团体委员。各成员单位团组织原有的组织隶属关系不变,大区域团委对其起到指导协调的作用,各区域团委隶属于团市委。目前各个区域团委都有20个以上成员单位,涵盖机关事业单位、非公企业、学校、街道、社区团组织和各类青年组织。
泉州的团干部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团员青年的分布聚集和思想观念较以往有了变化,大区域团委的组织模式和工作格局,有效地改变以往基层团的工作较为单一受限、团组织的“点”多不易连成线的状况,使基层组织在一定区域内更加具有集聚辐射作用,体现出协作性强、合力大等特点。
区域团委书记由民主推选产生
区域团委书记采取民主推荐方式选举产生,较好地体现了党建带团建、团建以团为主的建团思路,体现了团组织的先进性和群众性相统一的原则。参加选举的区域团委成员均是各单位党组织选拔的优秀年轻干部,体现了他们在青年中的先进性,在此基础上选举区域团组织负责人,体现了群团组织要有群众性的特点,又有利于让那些责任心强、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愿意为团员青年服务的青年,在更高的平台上组织协调开展区域青年工作。
以西城区域团委为例,西城区域团委书记李志恩是泉州市公安局团委书记,有着丰富的团工作经验。在这次区域团委书记直选中,他从区域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团组织和青年组织负责人中脱颖而出,被大家推选为区域团委书记。其他四个区域团委,也都通过民主推选区域内热爱团的事业的优秀青年带头人担任区域团委书记。
基层基础薄弱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区域团委组织格局和运作模式,实现了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工作联动,从而打破了原来基层团组织相对割裂、各自为战的状况,产生合力共同解决基层长期存在的单一组织资源薄弱、部分组织软弱涣散、服务内容单一、工作开展难等问题,促使团的工作更好地满足社会、团员青年多样化、实质性需求。
除了十分重视选人用人工作外,团市委还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工作和交流渠道,大区域团委不仅可以依托“泉州共青团青年组织管理服务平台”展示和交流工作,还可以通过区域团委QQ群交流协调工作,整体运作效率高了,活动涉及的社会面也相应地扩大,不再局限于本单位、本系统的团员青年。
团泉州市委书记颜志煌认为,当前从创新团的传统组织设置,丰富团的组织格局入手,对推动解决团的基层存在的组织薄弱、工作开展难、团的工作活动影响不强、对团员青年带动不够有力等问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区域团组织设置,整合提升基层团组织承担更多社会工作的能力,是创新大区域团委以及大区域团委生存的价值所在。我们希望通过运作,区域化、整体化推进基层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实现团的传统组织影响与团建创新产生一体化合力、团的组织建设与新时期青年工作一体化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