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详细信息
“我”是长大的候鸟
    2013年9月25日    来源:
 【字体: 关闭】 
    核心提示:又到一年新生报到时,近日,我市迎来新生入学报到的高峰期,各大高校随处可见拖着行李来往穿梭于校园的学生和家长。父母送孩子入学,出于不放心,想要了解孩子未来几年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这无可厚非,但是既然已经是大学生了,凡事还是让学生早独立,出门求学也不能事事依赖于父母。北京各大高校为了帮助“95后”孩子树立独立生活的理念采取拉警戒线“隔离”家长、开通网上报到平台等多种方式,“逼迫”新生独立报到,让新生迈开大学独立生活的第一步。
  9月6号报到当天,泉州高校各处都被前来报到的车辆围得水泄不通,本报学生记者在对高校新生进行采访的过程中发现,有不少新生是想独自一人到校报到的,但终究是拗不过父母,只好让他们相随。前来报到的学生中也不乏自己前来的,更有独自一人“单枪匹马”从黑龙江一路南下到福建。那么跟随我们的学生记者一起来看看“小候鸟”报到前后的情况吧。


   “起飞”前的准备
    在采访的过程中发现,独自一人报到的新生所带的行李相对要少些,大都是独自一个人拖着一个行李箱,背着一个双肩包,便踏上了大学的旅程。
  9月4号晚上,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2013级的新生何亮便早早地独自一人从黑龙江来到了泉州。他说:“在高考后班主任就推荐自己把志愿填到泉州来,自己对于泉州也仅限于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当录取结果下来后,才开始逐渐了解这样一座海滨城市,上网查关于泉州、关于泉州师院的资料。对于我这种喜欢到处玩的人,就想要跑的远一些,多了解一下自己未曾接触过的事物。再说泉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我最感兴趣的,在来学校之前看到新闻说泉州当选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更让我对泉州充满了期待。”
  何亮告诉记者,新生上学之前除了对学校有所了解以外,就是逛逛贴吧,找一些关于新生的消息。一座新城,需要带些什么东西还是只有在那里生活的学长学姐更清楚一点。所以逛贴吧,加新生群,是作为新生少不了的。
  何亮说:“暑假时就是在新生群中找到现在的助理班主任,在来的途中也给他们说好了大概几点可以到学校,以至于来学校的那天晚上,不至于一个人找不着北。”
  记者采访到另外一位化生学院的新生欣蓓,也是独自一个人提前几天来到学校的。从重庆坐了三十几个小时的车到厦门,也算是第一次出远门。在来学校之前,欣蓓也是在贴吧上看到了新生群,在加进去之后,意外的发现有一个同在四川的学长。从四川到泉州的路线都是学长根据自己的经验规划好的,欣蓓只要直接买车票就好了,省去不少麻烦。
  相对于何亮对泉州的认识,欣蓓就显得对泉州很陌生,不过她说:“来到了之后再慢慢了解也是不迟。刚到一两天就听学长学姐介绍了好多关于泉州的风土人情,感觉很有意思,就是气候与家乡相比有点热。”
   “我”心向南飞
  高考毕业,在上大学前需要独立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填志愿,选择学校和专业。当然在选择志愿这件事情上也有不少父母会干预孩子的志愿选择,也见过不少家长直接帮学生选择将来的学校和专业。但长大的“候鸟”从填志愿就开始了自己思想上独立的第一步。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3级英语系的李娜,来自祖国的西北甘肃。她说:“当时在填志愿时也有不少省内的学校可以选择,但我对幼教这个专业有着强烈的兴趣,所以我还是毅然选择了这里。让我最高兴的是,当我告诉父母我要选择这所与家乡相隔千里的学校时,父母很支持我的选择。”与李娜相比,初等系的晨晰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就受到了父母的质疑。在传统观念里从事幼教工作的大部分都是女生,父母也更希望晨晰能够选择经济管理之类的专业,即使是选择幼教类的学校,也应该选择主打的学前教育专业,所以当晨晰说出了他的选择时,父母一开始并不支持。虽然受到各方面的质疑,但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晨晰对自己的状况有着清晰的认识。他认为,自己是文科生又十分喜欢小朋友,对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又不感兴趣,唱歌跳舞又不是自己的强项,如果选择其他学校或其他专业,都很难发挥自己的优势,所以初等教育专业是自己的不二选择。晨晰说:“男孩子应该尽早的独立,况且迟早都是要独自出来生活和工作,是时候学会独立思考做决定了,不能只是一味接受父母的安排,因为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我也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把书读好,不让父母担心。”
    “我”只想更独立
    “候鸟”南飞总是牵动父母心,每一个父母在孩子远行时总是会担心,这遥远的路途上会不会遇到坏人,能不能找到去学校的正确的方向等等。但候鸟已经长大,这样的担心可以存在,却不必太多,总归是有放手让他们独自飞翔的一天。
  晓军是黎明大学土木专业的新生,在众多新生选择“陪送团”跟随报到之际,这个刚满19岁的小伙一个人“风风火火”地从老家南平来到了黎明大学的校门前。“刚开始和父母说的时候,一家人都持反对态度,在他们看来,我这个十几年的生活、学习都在南平,也没怎么出远门的小孩子,这样的‘单枪匹马’报道肯定是不安全的。”面对父母再三要求陪同报到,晓军有着自己的“战略”:“首先要理解父母想要陪同的心,主要就是担心我的人身安全、在路上遇到困难不能正确及时的处理,所以我总是耐心的听父母的想法后,肯定他们爱我的方式,再和他们说选择自己报到并非是一时冲动,而是做足了准备。当时我就把收集起来的资料、行程路线和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一一讲给他们听,用这种方式告诉他们,我已经长大了。”
  和晓军一样选择“自主报到”的陈丽萍是泉州理工学院会计专业的新生,是个典型的“北方妹子”,开朗热情、笑声爽朗,与南方姑娘“娇柔”相比更是透露着一股“英气”。丽萍告诉记者选择一个人报到也是为了让自己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我所上的学校在‘千里之外’,虽然在中学时代我比同龄人多了一份自主,可一想到上大学就代表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一个人去面对,心里还是有点担心。何况在父母眼中,我们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暑假的时候我也试图‘证明’自己,在超市做推销员、和朋友们自助游云南,一个假期的锻炼与游玩让我学习到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经常和父母说起这些感触,他们也感受到我慢慢在成长,所以当我说自己一个人去学校的时候,父母虽然担心但更多的还是信任。”由于安徽到泉州没有直达的火车,丽萍要在杭州转车,好在她事先做足了路线准备,顺利到达了学校。“一到学校,就有学长学姐来接送,带我到宿舍,傍晚的时候根据学姐们提供的校园路线地图,一个人去超市买了洗漱用品,在回宿舍的路上,看着很多同学都是父母相伴左右,更多的感受是看到自己长大的欣慰。”
    “我”在适应新环境
  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大多数来自外省的新生对泉州的饮食和气候并不适应。
  师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的新生王语是一名来自贵州布依族女生,她说:“在我们贵州布依族的饮食习惯中,就喜好吃辣椒,喜欢喝酒。在食堂吃了两顿饭,就觉得味道很清淡,而且感觉每个菜都放了糖一样,没有辣椒吃也没有酒喝。我也约同学一起去学校外面的一家川菜馆吃饭,虽然看得见辣椒,却没有辣味,真的不知道这四年没有辣椒没有酒要怎么生活。我听一个学姐说生活久了,就自然习惯这边的饮食了,想吃辣椒就去超市买一点老干妈回学校拌饭。我也已经买了两瓶放在宿舍了。但要适应这边清淡口味的饮食还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蒙克是从内蒙古“飞”到泉州的候鸟,他的饮食问题不是买两罐辣椒就可以解决的。他说“在呼和浩特的时候,天天可以吃大量的牛羊肉,从小就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生活,到了泉州菜变得精致了,大碗喝酒也没有了,这还没来几天就已经感觉到有瘦下去的趋势了。虽然吃的饮食不合胃口,但毕竟要在泉州生活四年,食堂的饭也还必须得吃,听学长说附近有一条美食街,有空倒是可以去看看有没有合自己口味的可以吃得上。”
  蒙克不止是对饮食的不习惯,对于泉州的气候也不适应。据蒙克说:“我来之前内蒙的温度最多二十几度,都要开始穿长袖了,结果一到泉州,就被这火热的天气吓着了,这都已经立秋一个多月了,泉州却还像盛夏那样火热。中午刚到泉州的时候,看见满大街的人都撑着伞,下车没走两步就已经热得不行了。这热真不知道要持续到几月份。不过也没办法,来到一个地方就得适应一个地方,爱一个地方。”
记者手记:
    在新生报到的这几天,看着新生以及家长拖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稍微显得有些劳师动众,我们可以理解孩子考上大学是家长心中的骄傲,甚至是家长梦想的延续,家长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想亲眼看看大学校园,感受一下孩子的学习环境,也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是这绝对不是家长就可以代替孩子办的事情。新生的注册报到、宿舍卫生的打扫、生活用品的购置等等都应该由新生自己动手来做,这仅仅是放飞“候鸟”独立自理的第一步,大学以后的生活,更是需要他们自身有独立意识和敢于接受生活挑战的勇气,不怕苦不怕累,努力去适应生活环境的新变化。父母若能学会放手,让他们独自去“飞”,不管苦累都是他们自己应该要经历和承受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从大学生活中获取对成长有益的财富。
县县上网
专题链接
              

2010@-共青团泉州市委版权所有
地址:泉州市东海行政中心交通科研楼四层 电话:0595-22199721 E-mail:qz22199721@163.com
备案号:闽ICP备08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