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详细信息
古城护遗 汇聚青年力量
    2017年10月10日    来源:
 【字体: 关闭】 

  他们有的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有的结合了自己的工作实践,有的发动了身边大多数的人,有的吸引了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的人共同参与——

古城护遗 汇聚青年力量

核心提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泉州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产,而围绕保护文化遗产(简称“护遗”)展现出的人与事鲜活且精彩。

在这里,“护遗”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民众广泛参与,尤其是青年参与度高。他们怀着对家乡的热爱,怀着共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用年轻人特有的激情和崭新的方式,保护着诸多古老的文化遗产。

而联系好这些青年,同时发挥自身组织优势,带动更多的青年自觉参与“护遗”,则是泉州共青团正在做的事。

从少先队员到高校学生,从团员团干到广大青年——如今,越来越多泉州年轻人正以实际行动,为“古城护遗”行动贡献力量。

怀揣使命 泉州青年自发护遗

9月24日,180名青年从“古泉州(刺桐)史迹遗产点”之一的德济门遗址出发,行程十余公里,耗时五小时,以徒步行走的形式,共同完成了一次助力“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的公益宣活动。

活动的发起人和组织者,是85后泉州大男孩黄跃昆。自去年6月起,黄跃昆在大泉州范围内组织了16次大型徒步泉州古城活动,脚步遍及大部分“古泉州(刺桐)史迹遗产点”及周边的古街老巷。

为吸引带动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泉州、热爱泉州,黄跃昆开通“泉州影像”微信公众号,用图文、影像等方式预告每期古城徒步特色,并邀请小伙伴们推荐与古城有关的历史遗点、民俗风情等,带领更多小伙伴一同前往体验。

在黄跃昆的影响下,不仅吸引来了泉州地区的青年人,连沈阳、上海、杭州等省外甚至美国等国外的青年朋友也一起加入进来。

“参与其中的每一位都是热爱泉州的年轻人,我们热衷于用脚步去丈量岁月扎根的土地,用镜头去记录泉州城的点点滴滴,我希望,在每一次‘古城徒步’的带动下,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用脚步重新发现泉州这座城市别具一格的美,一起为‘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加油助力。”黄跃昆说。

像黄跃昆这样,怀着“守护古城遗产,传播泉州文化”使命感,并自发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其付诸行动的泉州青年还有不少,泉州环卫处机修厂80后员工黄强也是其中一位。

在土生土长的泉州小伙黄强看来,泉州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魅力。可有一次自己带同学在泉州游玩,玩了几天后,几个人都抱怨泉州没什么好玩的,这句话大大地刺激了他。于是,黄强萌生了发掘、传播、守护泉州古城之美的念头。他开始阅读有关泉州文化的书籍,走访遍布文化遗产的古街小巷……

之后,黄强完成了“刺桐百巷”手绘地图,并将古巷图文并茂地发布到微博上,注明了这些巷子的名称、位置、得名原因、相关故事传说及周边的文化遗产点,引发众多网友围观点赞。

 “有非常多喜欢泉州、宣传泉州的年轻人,他们常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并通过微博微信发布相关信息,让更多的90后、00后了解泉州、喜欢泉州。”黄强说,“在守护泉州文化遗产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志同道合的青年共同在努力。”

搭建平台 吸引更多青年参与

这些自发为“古城护遗”而努力的青年中,有的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有的结合了自己的工作实践,有的发动了身边大多数的人,有的吸引了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有共同使命感、责任感的人共同参与……

而联系好这些“护遗青年”,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学习他们的方式方法,尽可能地为他们的护遗行动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进而带动更多的青年自觉参与“古城护遗”,是共青团组织应该做的事。

  为此,团市委举办了机关专题开放日活动,邀请了黄跃昆、黄强等“护遗青年”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护遗大学生暑期实践者、护遗青年志愿者等40余名青年代表走进团市委机关,与机关团干交流互动,并就“古城护遗 青年先行”进行交流座谈。

在听取与会青年发言后,团市委表示,要多研究青年特点,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调动广大青年参与护遗积极性,活动中利用和整合各方资源,将工作抓实抓细抓长,做出品牌,做出影响,带动更多青年为古城护遗贡献智慧,贡献力量。

团市委积极邀请这些“护遗青年”参与到团组织所开展的护遗活动中来。在“大手牵小手,古城公益行”活动中,黄强就带领着小学生们走访了“古泉州(刺桐)史迹遗产点”之一的开元寺及周边街巷。

 “步入大雄宝殿,五尊佛像威严矗立,令人肃然起敬。梁上有两排的妙音鸟。她们不仅装饰了宝殿的美,也成为了殿上顶梁的支柱,巧妙得很。泉州是一座很有文化底蕴的城市,这座城市有太多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参加了此次活动的新隅小学学生尤斌弘写道。

开展活动 培养青少年护遗意识

为培养青少年乃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传承保护泉州文化遗产的责任感,我市各级团组织举办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

开元寺东西塔、洛阳桥、老君岩……古泉州(刺桐)史迹遗产点在少先队员们精心的描绘下,呈现出美丽的色彩。9月16日,泉州团市委、鲤城团区委联合开展“喜迎十九大·童真绘古城”长卷绘制活动。在市区府文庙广场上,50余名少先队员将“古泉州(刺桐)史迹”遗产点美丽风光描绘在百米画纸上,用童心助力古城护遗。

活动现场,孩子们拿起画笔和调色盘,在雪白的长卷上或跪或趴、或描或写,有的挥笔勾线,有的泼墨涂色,忙得不亦乐乎。虽然姿态各异,但是神情专注且认真,就如一个个小画家。

来自市第二中心小学的洪梓凌表示,把泉州遗产点集中到一张画纸上,让她进一步了解到家乡泉州原来有这么多美丽景色。“长长的画卷就像一张地图,一张美妙的泉州地图,泉州真美!”

9月17日, “喜迎十九大·我是护遗小主人”少先队主题争章活动在开元寺及周边举行,50余名少先队员和家长在鲤城区名辅导员工作室老师们的指导下,在8个闯关点完成学南音、背诗词、画鲤城形象、唱闽南童谣、说少先队知识、分发创城倡议书、清理垃圾等不同主题的任务。

获得争章活动第一名的鲤城区实验小学学生郑乐怡表示,之前就很喜欢开元寺以及西街,从建筑风格就能看出泉州古老的文化,而这次活动更是帮助自己更加深刻地了解古城的美。

在广大团干部和青联委员的推动下,类似这样的活动,在泉州几乎每周都有几场。

晋江磁灶团干苏佩玲积极组织辖区内青少年到“古泉州(刺桐)史迹遗产点”之一的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开展学习体验活动,让同学们了解磁灶窑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及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市青联委员蔡子怡组织所属协会与相关单位围绕文化遗产保护,在开元寺、府文庙、洛阳桥等遗产点开展古城寻踪、古迹采风等主题活动,通过游览、体验、夺宝闯关等丰富多样的方式,让大家在参与中进一步了解了遗产点的相关历史知识。

截止目前,我市各级团组织和青联组织共开展“古城护遗”相关活动70多场,参与青少年3000多人。

社会实践 营造全民护遗氛围

在“护遗”道路上,还有一支青年力量也积极参与其中。今年暑期,由团市委、市学联联合开展的“古城护遗 青年先行”大学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吸引我市14所高校组建的43支实践队约500名大学生实践队员参与。

活动中,各实践队利用自身所长和专业知识,在“古泉州(刺桐)史迹遗产点”及周边开展路面或墙面的清洁、引导群众助力申遗签名等活动,唤起大众共同参与护遗的意识,并主动给外地游客或外国游客当导游,介绍遗产点及关联点的相关历史文化,引导大众深入了解泉州遗产点的相关内容,传播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此外,各实践队通过线上在微博、微信上发表护遗活动信息和申遗点及关联点相关内容,线下在遗产点或关联点附近开展护遗宣传活动,营造全民参与护遗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简毅与他的小伙伴们围绕“寻刺桐踏古迹”主题,对16个遗产点进行实地调研,并制作遗产点绘本,以生动的形式向青少年介绍泉州文化;黄泽建与伙伴们在真武庙开展百人护遗签名,引导市民用行动助力护遗;周永昌与同学们围绕江口码头遗产点守护,向游客及居民开展宣传。大学生们的一系列活动,有力唤起市民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对增强全民护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产生有力助推。

来自新疆,目前在华侨大学就读的张艺曦表示,通过护遗活动,她对泉州文化遗产有了近距离的接触,也让像她一样的外地大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泉州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同时她自己也为能够在泉州上大学感到骄傲。“泉州文化遗产很丰富,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能够成为护遗青年中的一份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感到自豪。”

艺曦介绍,在参与护遗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很好的现象特别让她感动,“一些青少年看到我们在开展护遗宣传时,会自发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一起做宣传,让我感觉到护遗这个大家庭里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把自己当成是在这个家庭里的一份子,都在为这个家出力。”

评选带动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泉州,除了16个“古泉州(刺桐)史迹遗产点”以及散落在泉州古街老巷的文化遗产外,泉州还有大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同样需要保护和传承。

在泉州传统花灯制作传承人中,1979年出生的傅草艺是最年轻的一拨传承人。在他手上,古老的花灯技艺不仅得到传承,还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多年的坚守与研习,让傅草艺感触最深的不光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畏,更多的是技艺的传授。

 “人在,技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傅草艺认为,非遗文化保护需注重青年人才培养,加大非遗青年人才培养力度。同时,非遗文化保护也要见人见物见生活,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才会得以延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才会显成效,有生命力。

 “我希望组织青年技艺者、传承者、文化爱好者成立志愿服务队,深入各县市区开展宣传活动,以接地气的方式向青年人展示祖辈保留下来的原汁原味文化遗产,让更多青年人感受到文化遗产是有‘温度’的,引导他们由衷喜欢,甚至愿意投身其中传承这份事业。”傅草艺说。

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木偶雕刻师陈俊翔与木偶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并积极推动木偶进校园工作,引导青少年学生认识了解闽南文化,取得了显著成效。“接下来,我将会持续巩固做好木偶流动送展入校活动,并积极创新,在教育青少年牢记传统文化同时营造良好护遗氛围。”

同时,陈俊翔还积极参与海丝衍生品设计,将泉州元素做成生活化的小物件,让艺术融入生活,“我希望通过海丝衍生品设计,让更多青年人以最简单的方式认识泉州,宣传泉州,感受泉州文化博大精深,也希望由此可以让青年对家乡多了解,多认识。”

对此,团市委日前联合多个部门启动“古城匠心”泉州市传统工艺青年传承人评选活动,旨在助推泉州“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护遗工作和“人才港湾计划”,鼓励引导广大青年发扬“工匠精神”,突出“创新创优、独具匠心、薪火相传、德艺双馨”等“四XIN特点”,保护和弘扬泉州人民优秀的传统工艺。主办方将为获奖青年授予泉州市青年岗位能手以及创业资金帮扶、专业创业培训、导师辅导以及纳入旅游伴手礼推广等多项优惠激励政策。

县县上网
专题链接
              

2010@-共青团泉州市委版权所有
地址:泉州市东海行政中心交通科研楼四层 电话:0595-22199721 E-mail:qz22199721@163.com
备案号:闽ICP备08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