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丝海扬帆嘉年华”)系列活动上,近百名青年志愿者穿着“红马甲”,戴着“小红帽”,热情地为主办方、国外宾客、市民群众提供各项志愿服务。 每次重大赛会活动的背后,都有青年志愿者的默默奉献。而每个节假日、黄金周,各大景区景点、车站都有青年志愿者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每个周末,福利院、康复中心里的老人、儿童都有青年志愿者的温情陪伴;每逢灾难突至,青年志愿者总在第一时间开展赈灾募捐活动……青年志愿者已成为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最靓丽的红色风景线。 1995年,泉州市成立了首家志愿者机构——泉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从此,我市志愿服务从自发开展到有序组织,从蹒跚摸索到蓬勃发展,从一家独秀到遍地开花,志愿服务这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泉州青年志愿者行动即将进入20周年,青年志愿者协会也将在近期迎来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多年来,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服务精神,组织和动员全市各族各界青年志愿者投身和谐社会建设,团结带领全市广大青年志愿者在城市文明、大型赛会、社区服务、扶危济困、敬老助残、卫生创建、环境保护、便民服务等各领域,开展了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志愿服务活动。截止目前,全市各级青年志愿者组织共组建了400多支青年志愿者队伍,注册青年志愿者达20多万人,每年向社会提供200多万小时的志愿服务,在弘扬社会美德,服务社会和谐发展,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持续宣传志愿服务理念中扩大影响 持续不断地宣传志愿服务理念,扩大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是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市各级共青团和青年志愿者组织充分利用“3.5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12.5国际志愿者日”以及重大节庆日,大力开展志愿服务理念宣传、服务活动和志愿者招募、宣誓等活动,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和官方网站、微博、微信、论坛、QQ群、微信群等新媒体传播方式,面向社会广泛宣传青年志愿者的品牌活动、感人事例和典型人物,通过新上线下互动宣传,不断增强志愿活动的社会影响力,有效提升志愿者社会形象。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各级青年志愿者组织共建立46个专题微博,7个微信平台;中央、省级媒体对我市青年志愿者工作进行宣传报道20多次,市、县两级主流媒体相关报道300多次。 在真诚帮扶特殊困难群体中彰显作为 为社会和群众提供切实的志愿服务是志愿者行动不断走向深入的动能所在。近年来,协会将志愿服务着眼于社会需要和群众需求,将实现青年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有机统一起来,努力搭建青年参与社会建设的桥梁和平台。协会积极承担社会事务,不断拓展志愿服务领域,丰富志愿服务内容,为党政分忧、帮群众解难。通过以“一对一”、“多对一”等形式与空巢老人、孤儿、残疾人等帮扶对象建立“1+N”分组帮扶制度,与福利院、孤儿院、康复中心、自闭症学校、开智学校等机构建立结对关系,开展多种主题的青年志愿者关爱活动。目前全市与414所农民工子弟学校、与1088名孤儿、847名残疾青少年和317名空巢老人建立结对关系,组织7批志愿者共226人赴欠发达地区提供志愿服务。 在竭力服务各项大型赛会中展示风采 协会坚持围绕中心,主动作为,基本承担了我市所有重要赛事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在第六届全国农运会、“东亚文化之都系列活动”、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两岸青年联欢节、海峡论坛、亚洲空手道锦标赛、世界女排邀请赛(泉州)、“中阿城市论坛” 、海丝国际艺术节、海丝品牌(国际)博览会等我市重大赛会活动中,近20万人次青年志愿者的倾情付出、挥洒汗水、热心服务,赢得了各界参会领导、嘉宾和社会群众的广泛赞誉和好评。 在踊跃参与各类抗震救灾中绽放光芒 在每次重大地震和自然灾害发生后,协会总是在第一时间发出声音,号召和动员我市广大青年志愿者投身灾区援助的大潮中,充分彰显青年志愿者在关键时刻勇担责任的青春风采。先后组织开展了“援助手足同胞、重建美好家园—汶川地震募捐”、“这一刻,我们都是雅安人”、“向西南旱灾区捐赠一瓶水”、“情系舟曲、共献爱心”、“泉心泉意,祈福鲁甸”赈灾募捐等各类抗震救灾志愿活动。广大青年志愿者踊跃响应“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号召,尽己所能,奉献爱心,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青春正能量在一次次的爱心援助中汇聚传播,青春的光芒在侨乡大地上照耀绽放,无数个感人场景、动人事迹深深影响和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近年来,共累计捐款捐物80多万元,协会的影响力和组织能力日益增强和扩大。 在积极助推生态环保文明城市建设中冲锋在前 协会积极融入生态公益、环境保护、文明城市创建等系列活动,在促进人与人的理解尊重、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等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先后开展了“泉州湾湿地红树林环保”、“清明节森林防火”、“地球熄灯一小时”、“饮水思源—保护泉州人民的生命库”、“学雷锋见行动—擦亮城市之窗”、“迎接环卫日—感谢城市的美容师”、“保护母亲河”、“人肉斑马线”、“倡导绿色消费、抵制过度包装”、“青春志愿行、共筑中国梦”等主题志愿活动90多场,用自身的行动大力倡导生态环保、健康出行的新风尚,为增强社会的生态文明、出行文明意识做出了积极努力,成为我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精心打造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中增强实效 项目化是青年志愿者行动的重要手段,也是今后志愿服务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协会坚持“长短结合”的工作思路,在积极尝试和推动短期志愿服务的同时,不断探索有效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组织实施适合我市实际情况并能长期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强力打造项目化志愿服务品牌。在各县(市、区)及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中推行“一县一品”和“一校一品”制度,打造出如丰泽区“暑期第三课堂”、泉州师院“爱心包裹”、电力学院“马路天使”、黎明大学“社区维修”等众多志愿服务品牌,其中“五月花青春助老行动”、“洛阳江红树林保护”、“康复中心阳光助残”、“关爱农民工子女城市行”、“丰泽区暑期第三课堂”、“石狮市关爱留守儿童”、“德化空巢老人驿站”等多个志愿品牌项目被评为中央和省级优秀志愿服务项目。 在不断壮大志愿服务队伍中提升素质 志愿者队伍建设是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协会在全市所有县(市、区)、大中专院校、市直单位广泛建立起覆盖面广、纵横衔接的青年志愿者协会(服务队),组建“应急救援、法律文艺、医疗保障、义务讲解、环境保护”等多支专业性青年志愿者队伍,形成专业性较强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此外,协会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将民间青年自组织公益团队积极吸纳到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大平台中,形成良性互动的志愿服务合力。在建好队伍的同时,协会还十分重视团队成员的成长,近年来先后举办各项专题培训50多场,开展交流活动70多次,不断提升青年志愿者专业化的服务能力和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