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详细信息
德化13岁“黑户”少年每周独走30公里只为求学
    2014年10月9日    来源:
 【字体: 关闭】 

德化13岁“黑户”少年每周独走30公里只为求学
户口问题已解决  团市委拟将其纳入“青春同行·助孤行动”

   他今年仅13岁,13年来,他没有走出过这座大山,没有见过城市中五彩的霓虹灯;5年来,每周他独自步行14多公里到镇上求学,光鞋子就走坏了30多双;住校的他,每周生活费仅10元,“零花钱”三个字从来没有进入过他的生活,而咸豆角也是家中为主的配菜……

   家事:老来得子家庭贫困 母亲患精神疾病 
   他叫郑传都,出生于福建泉州德化县龙门滩镇霞山村霞山屯。该村地处德化县城东南,逐年来随着村民陆续外迁至成立务工、学习,如今的山村,早已人去楼空、人烟稀少。19日中午,记者驱车绕行数十公里的蜿蜒山路,来到了小传都的家中。
   “孩子的母亲患有精神疾病,从来就没有谁和她正常沟通过。”向记者介绍小传都家事的一名村干部边说边不时摇头叹息。村支书郑加进介绍,小传都的父亲郑礼昆早年离异,2000年的一天,郑礼昆在山路中见到一名流浪乞讨女子,就把她带回家并生活在一起,但没有办理任何相关手续,那时他已年过半百。“后来,该女怀孕并家里自行分娩,因此也没有出生证明,孩子的户口自然也就没有了着落。年复一年,小传都的‘黑户’身份便一挂至今”。
    由于精神疾病,小传都的母亲无法说出自己是哪里人,也不知道自己叫什么,更不会说普通话,这也使得婚育的相关手续迟迟无法补办。而平时,母子俩也仅是用双手比划的方式交流。“2003年,传都的母亲精神病发,在家中大吵大闹,乱砸东西,甚至打孩子,郑礼昆只好把她暂时关起来。”郑礼昆的亲戚告诉记者,2008年,小传都母亲在病情发作的时候一把将自己的房子连同家具全部烧毁。后来,民政部门拨款让村里帮他们盖了约60多平方米的两层房子,但那只是个遮风避雨的地方,非常简陋。
    在他们家中记者看到,两张简陋的床上堆着一家子的被子和衣服,其中一张所谓的床铺其实是一块木板下面垫着四个小木箱,这也是小传都睡觉的地方。楼下的一间房里摆放着一块用木板简单钉制而成的饭桌和一些箩筐,桌子上有三大碗的咸菜,不时会有几只苍蝇“光顾”。在小传都的带引下,记者来到了他们家的厨房。没有炉灶没有洗菜台,所谓的厨房就是在楼梯背后的泥土地上挖一个30厘米深的土坑地面上叠起两层砖石,煮饭的时候往坑内添加柴火,“这个更像我们在野外烧烤,哪里像厨房。”一位开车载记者进村的泉州市区朋友如此感慨道。
    砍柴、做饭、种地……只要在家里,懂事的小传都都会主动承担起家里的全部家务,有时候还要做农活。小传都说,近几年来,母亲的病情时好时坏,父亲在附近一家铁厂打零工,有时会带着母亲沿着山路走走,“我们也不知道她什么时候会在发病”。
   求学:步行14公里求学  每周伙食费10元
    无论种地、砍柴,还是学习,小传都一般情况下都是穿着一双拖鞋,而那双布满尘土的球鞋则被他小心翼翼地收在床边,只有寒冬难耐或者有事情的时候才舍得穿。据亲戚透露,小传都每周都要步行近30公里的山路往返学校和家里,5年来已经走坏了30多双鞋子。
    传都的家距离学校有14多公里,走路需要3个多小时。从上学的那一年起,每个周一,小传都总要早早起床,整理一周的书籍就上路了。每到周五,老师会把课程提前教完,让他早早回家。平时,则住在学校,与老师和其他两位同学一起生活。“现在我一个人走还很害怕,特别是傍晚。山路上经常有蛇出没,看到了蛇,我只好跑得远远的。有时走累了,我就捡块石头扔着玩,或捡一节枯枝边走边甩,有时也会哼曲子来壮胆。”小传都说,近年来有时候村里刚好有好心的村民进城,会用摩托车顺便送他到学校。
    据村干部介绍,其实2008年传都便到了入学年龄,但由于体弱多病、没有户口等原因,未能及时就学。直到2010年秋季,10岁的小传都才到中心小学报名。
    泉州市德化县龙门滩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只有5个老师和3个学生的小学。回忆起当时接待其报名的时候,学校教导主任廖清海说,传都刚入学时又黑又瘦,穿着寒碜,还患有湿疹,身上散发阵阵异味,令人心酸。入学后,郑传都在老师的帮助下,得到一些其他小孩不穿的衣服,身上的皮肤病也治好了。
    “传都上课很认真,作业也都按时完成,学习成绩总体还不错,数学分数在七八十分之间,其个人则偏好语文。”据廖老师介绍,放学后,他会拿个篮球在球场上玩,或与其他同学打羽毛球,晚上老师会辅导三位同学学习。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家庭困难,小传都每周上学前父亲会给他10元钱,这便是他一个星期的伙食费,至于许多城里孩子所说的“零花钱”,在小传都的生活中就压根没有出现过,他也从不会去奢望“零花钱”这个事情。“学校很好,老师也很好,我在学校和老师们一起吃饭,一起生活,生活用品也是学校提供的,老师们都很照顾我。”说起学校的老师,小传都的言语中充满了无尽的感激。老师们都表示,郑传都勤劳、乖巧、懂事,生活自理能力强,是个很不错的孩子,只是家庭太困难了。
    在他的家中记者看到,回家后的小传都并没有比较舒适的做作业地方。每到周末,小传都总是蹲在床边做作业,一蹲就是1个多小时。“我想读书,希望可以改变我的家庭,让父母亲的生活好一点。”只要没事,小传都都会拿把椅子坐在门前看书,谈起将来读初中的事情,他认真但不自信地对记者说,“能进城读书我当然很高兴,但那样需要的钱就比现在多,我不知道能不能去。如果要租房子,我肯定上不了。”
    采访中,村支书郑加进悄悄地告诉记者,“在家里他经常是一锅稀饭吃一天。有时遇到母亲发病,三餐没有着落,邻里见他可怜,送些饭菜给他吃,但也无法照顾周全。”
   团市委:将指定团支部负责帮扶并追踪学习成长过程
    21日,记者将“黑户”少年小传都特殊的求学路上报团市委后,得到了团市委领导高度重视,并明确表示:将指定一个团支部负责帮扶小传都,并将其纳入“青春同行·助孤行动”,对其学习、生活等成长过程进行跟踪和关注。
    龙门滩镇党委书记涂德望也表示:小传都入户后,镇里会根据相关规定及时给予办理“低保”,以确保其每月的基本生活费用。鉴于其家庭环境的特殊,镇里会尽可能地为其“特事特办”。同时,涂书记在与镇分管民政的干部沟通后向记者表示,镇党委、政府将根据“新型农村社会医疗保险”的规定,对小传都其患有精神病、没户口的母亲给予每月药物的免费支持,以确保其病情不再恶化。
  此外,泉州一些企业老板和爱心人士也表示将关注小传都的生活状态,在其学习和生活给予相应的资助。之前,一位跟随记者前往小传都家里采访的高校教授也当场对小传都表示:“今后我将支持和关注你的学习情况,你要好好学习,今后上初中甚至大学,只要你能读我都会支持你的。你可以通过我给你留的电话找到我,也可以通过团市委或泉州青年报找到我。这个你放心。”
  另外,记者从龙门滩镇邮政所了解,近日来,包括厦门、泉州等地的不少爱心人士已寄物品到龙门滩中心小学给小传都,表达他们对于一个贫困而特殊家庭的关爱。
    喜讯:镇党委“特事特办” “黑户”少年已入户
    “支持郑礼昆与郑传都之间存在亲生血缘关系。”在郑礼昆提供的DNA亲子鉴定结论上,记者看到了如是几个字,这也是小传都入户的重要条件之一。
    受台风影响,22日上午的德化细雨蒙蒙,略带着秋后山城的那种微凉。但如此的天气并没有冷却了各界爱心人士和当地党政工作者的热心。一宿难以入眠的郑礼昆一早就带着13岁的儿子郑传都在村支书郑加进的陪同下来到了龙门滩派出所,龙门滩镇党委书记涂德望和当地派出所的领导及办事民警也已早早在那等候。
    微凉的天气,尽管父子俩是到镇上办事,但郑礼昆也只是身穿一件破了好多洞的长袖秋衣,而小传都则还是穿着一件单簿老旧的文化衫,脚上也依旧趿拉着那双塑料拖鞋。对于今天来这里做什么,小传都表示知道。微笑而略有生怯的他向记者表示:“今天事情办好了,我还要去上学。今后我会好好学习,做个好孩子以报答大家对我们的支持。”
    当天上午,派出所民警接收了郑礼昆父子提供的所有相关材料,并逐一登记核对。“现在户口管理很严格,一定要按程序来,之前他们曾来办过,但一直无法提供合法的手续。”龙门滩派出所所长李金德说:像小传都这种情况镇里极少了,去年所里也办理了一家3口经鉴定的户籍。今天他们父子鉴定结论出来了,我们也很高兴,落户问题也算是解决了。
  依据相关规定,村支书和郑礼昆都要做份笔录资料,再由派出所上报县局户籍大队。中午,李金德所长表示:“资料交齐后,所里会立即上报到县局户籍大队,我也会专程跑一趟,很快就会落实下来的。如果,小传都落户后要办身份证,也马上可以来办理。”
    走出派出所准备回家的时候,郑礼昆对大家给予他的帮助表示感谢,他细声弱弱地表示:“今天可以帮传都的户口解决了,让他这个老人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有了着落,非常感谢大家。”当天下午,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郑传都的相关落户资料已送往县局户籍大队,他也有望在三天之内拿到属于自己的户口证明,并申请办理居民身份证。
    27日上午,记者从龙门滩镇党委获悉,小传都的入户手续已经办妥,居民身份证正在办理中。



蹲在床边做作业对他来说已经习以为常。每次一蹲都超过1个小时。



 小传都在家除了学习还要承担教务和下田地劳作。13岁的他,经常要到山里砍柴做饭。



挖个土坑,架个锅,这便是他们家的灶台。

县县上网
专题链接
              

2010@-共青团泉州市委版权所有
地址:泉州市东海行政中心交通科研楼四层 电话:0595-22199721 E-mail:qz22199721@163.com
备案号:闽ICP备08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