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日来,惠安县辋川镇日最高气温度超过20℃,和煦的微风一遍遍拂过这座临海靠山的古镇。暖阳照耀下,田间地头里的草木争相抽芽冒绿,乡间小路旁的春花开始悄然绽放,而大小企业、农业大棚中的员工也逐渐投入生产。 春暖花开日,复工正当时。 在辋川镇有力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耕复市的当口,2月25日,团市委书记杨凤翔、副书记林少青带着5000个口罩、900公斤消毒液、55箱消毒纸巾、30支额温枪等又一批防疫物资来到惠安县辋川镇,助力当地工作,并看望团市委驻村工作队队员。 “摸底数、有招数、防变数。”在详细了解驻村工作队近期工作开展情况后,杨凤翔提出两点指导意见:防控疫情不放松,复工复产要抓紧。

复工复产,大型园区是重点。泉惠石化园区是福建省第二大化工园区,名列全国化工园区30强,而园区内重点项目中化泉州100万吨/年乙烯项目能否力争上半年投产,关系今年全市经济发展大局,因此项目复工时限极其紧迫。 紧靠着泉惠石化工业园区的是辋川片区。随着复工的开始,许多外地员工陆续返回辋川村和附近几个村——白天出村工作,晚上回村居住。但出于疫情防控的考虑,一开始,部分村民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他们担心外来人员的进入,会给原本宁静的小村带来不确定的因素。 “虽然这些员工都经过健康管理,但毕竟是外来的,我们难免会有些不放心,万一有人到处跑或私带家属进来,怎么办?”辋川村某村民就曾直言不讳地提出自己的担忧。 不只在辋川村,大潘村、后任村、社坑村、下江村、后许村、南星村等之前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园区复工与村民担忧造成的矛盾凸显。 在详细了解双方的需求后,作为团市委驻村工作队领队的徐悦带领辋川片的队员们一起,配合镇党委政府及时协调园区设立专用车辆在各村定点定时接送员工。此外,徐悦和村干部在辋川村率先探索开展外地人员出入证制度,并推广到这几个石化园区员工较多的村落,在他的带领下,叶菁、孙华堂、王育泽、林琴芳、王剑虹、吴瑞源等团市委驻村干部进一步加强群众思想工作开展力度,并每晚对园区员工的住所进行巡查。随着这些举措的实施,村民逐渐理解、放心并配合起来。 在后坑村,截止2月28日,共居住着473名石化园区员工,这给村里的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较大压力。对此,团市委驻村干部吴瑞源协同村干部、县镇派驻干部组建了以党员干部为主的应急小组,在通过广播及时发布官方疫情防控信息的同时,严格做好外来员工的健康管理工作,得到了村民和员工的一致认可。 “每天都给我们测温、记录、消毒,没想到村里的党员干部这么上心!”石化园区员工刘岗表示,后坑村党员干部主动上门,帮助他们做好健康管理工作,“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非常时期,村里的党员干部给予我们大力的帮助,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我们感到安全又放心。” 正是在当地干部和驻村干部的努力下,辋川沿海几个村迎来了防控与生产“交织”的场面:一面是安静祥和的乡土村落,一面是热火朝天的生产现场。

大型园区要抓好,小微企业也不能落下。在某种意义上,它们甚至更需要帮助。 坪埔村宣芝食品厂是一家以食用植物油生产为主的小企业,企业主陈肖南多次主动向村里提出复工申请,“春季是产品的需求旺季,我们希望可以尽早复工。” 但这家小企业存在着一个特殊情况:同在一片厂区内的另一家小企业有7名河南信阳籍员工回厂,因此,村里之前按有关规定对该厂区进行隔离封锁。 经多方了解和多次走访后,团市委驻村干部蔡裕厚与村两委、县派干部共同协商,本着谨慎对待、助力复工的原则,对整片厂区环境进行实地评估,对警戒范围进行精确划定,并与隔离人员和房东多次沟通,从而重新调整了隔离区域。 2月21日,宣芝食品厂完成相关手续,实现复工复产。当天一大早,工人们戴着口罩,间隔一米多距离有序地排队接受登记、测温、消毒等流程进入厂房。看着这番景象,陈肖南高兴地说:“订单太多了,还好能及时复工,感谢大家的真诚帮助。” 在吹楼村,团市委驻村干部孙伟腾通过个人渠道,及时为村里三家希望复工但又缺少相关防疫物品的小企业协调到一批口罩、额温枪、消毒液,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居仁村企业较多,驻村干部杨金定配合村干部走遍每家企业采指导其开展全面消杀、落实消防安全、制定相关工作制度,确保这些企业按规定进行复工生产。 有条件的企业,尽力助其复工,而对于暂时还未复工的企业,团市委驻村干部也积极帮助其减少损失。 位于前洋村的天瑞管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污水管生产企业,这段时期的疫情影响让企业经营者林惠川烦恼不已,“厂里暂时无法生产,但底数电费还得照交,每个月要4万多元。” 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团市委驻村干部肖炳南主动了解有关政策,并手把手地帮助企业完成申报程序。“按照有关规定,根据这家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申报电费减半或减免。我们希望能帮企业减少一些损失。”肖炳南表示,目前,申报材料已提交有关部门审核。

面向大海,背负粮川,辋川自古以来便是“鱼米之乡”。当前,正是春耕备耕的时节,此外,有些蔬菜也进入了收成期。 许厝村有7家蔬菜大棚种植户,种有辣椒、西红柿、胡萝卜、花菜等共1000多亩。目前,有些品种已到采收季节,然而,庄国强、何志阳等7名经营者却陷入了苦恼之中。 原来,这些种植大户所雇佣的员工有一部分为外地人,这些外地员工大多在年前回到家乡,并因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而未能及时返回许厝村。同时,受疫情的影响,本地员工也有所顾忌,不大愿意在这个时期投入生产。 眼看着大棚里的蔬菜一天天成熟,种植户的苦恼也一天天加深,“要是再没人手进行采收,这些蔬菜可就要烂在地里了!” 在了解到种植户的急切需求后,团市委驻村干部林仁漳第一时间协同村干部,采取分片包干入户宣传的方式,对本地员工及村民开展动员。“疫情防控不能放松,但必要的生产还是要进行。”“虽然有部分外地人,但他们都留在本地,也经过严格的健康管理。”“再不采摘就来不及了,怪可惜的。” 在一遍遍细致深入的动员下,目前,已有70多名本地员工和村民参与采收、分拣和包装工作,保障了这些应季蔬菜的及时收成。种植户们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 许厝村蔬菜收成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而邻近的许埭村则遇到了另一种情况。 陈建清在许埭村里种植了一片43亩的荸荠(俗称马蹄)地,同样到了收成的季节。因此,他从泉州其它地方带来了4名长期雇佣的外来员工。“我们不反对你们来村里从事生产,但有关规定还是需要遵守。”在对这4名员工的情况进行细致摸排后,驻村干部吴君凡协同村两委、县派干部根据有关精神,为其制定了管理制度,并每天两次到农地里为早出晚归的他们进行体温检测。 此外,在五柳村、更新村等地,庄兴宾、陈清波等团市委驻村干部与村干部一起,深入农地,了解采收销售、春根备耕情况,统计种植大户用工需求,为种植户提供切实服务。

工业 、农业都已开始有序复工复产复耕,而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尤其是“五小行业”,也按照有关要求开始复市。 峰崎村沿310县道两侧布局,人口密集,“马路经济”特点鲜明,在疫情防控工作上存在一定的难点。 “‘五小行业’”与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这些经营户,不能搞简单粗暴的一关了之,而是要立足助力复工,采取一店一策的办法,对症下药。”团市委驻村干部陈永洁表示。目前,该村采取“送、借、扶”的方式,积极协助“五小行业”解决存在问题:对缺乏口罩的商户,在采买口罩过渡期间免费提供口罩,共发放口罩200多个;对个别缺乏额温计的商户,村里准备多支额温计供商户借用;对缺工小作坊,积极引导、联系和对接,鼓励优先招用本村人员,目前复工小作坊共使用本村人员近40名。 在庄上村,春水饭店已经开始恢复外卖业务,但防疫物品的急需让饭店老板何春水伤透脑筋,团市委驻村干部曾昭署个人为其提供了30个口罩、20公斤消毒液、6瓶洗手液,解了其燃眉之急。 此外,在辋川镇的各个村落,吴少英、傅育生等团市委驻村干部协助村里对所有沿街店面进行检查,逐个做好政策宣传、张贴管理须知,并建档立卡和绘制分布图,完成网格分片管理,并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确保“五小行业”经营规范有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