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3月11日晚,在封建帝制王朝的核心——北京,孙中山先生躺在病床上用尽气力做最后的斗争。
窗外的呼呼声是风的咆哮,唦唦声是树的颤抖。料峭山间,一轮孤月升起,深邃冷寂,月光如洗,不顾一切地奔泻而下。风声呼啸,搅揉着月光坠于梦中寻找春天的树上。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窗内,灯光若隐若现。明灭的光吸引飞蛾,哪怕是火,飞蛾也义无反顾地扑向它,沾火,腾燃。
生命注定是一个先激越后从容,先平淡后绚丽的过程。
孙中山先生闭着眼,细听跳动数十年的革命之心,感受炽热涌动的中华血脉。肝癌已敲响了他生命最后的号钟,扼紧了他的喉咙,他喘息着,嶙峋的胸廓不断缩聚,青筋脉络清晰,随着气吁膨胀,血流如同他的意念一般急于喷薄,苍白的脸微微泛起点血色。
孙中山先生睁开布满血丝的双眼,望向窗外无边无际的黑暗,他挣扎着,要做最后一次斗争。
“我亦雄心犹健在,梦中无路请长缨。”一声长叹,昔日艰辛历程一幕幕浮现眼前。
当年孙先生孤身一人海外求学,归国行医却无法治愈中华创伤,于是他上书直谏“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力,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力主改革,可这合理主张却被清廷束之高阁。
但他并没有气馁,因为他有信念,有了信念,即使一柄枯枝,也蕴涵着盎然的生机,哪怕一株野草也能够荫绿大地。
“率土自应尊国父,斯人不出奈苍生。”他引燃革命之火燎原千里,以摧枯拉朽之势击垮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开创了“三民主义”的时代。
然而袁世凯的篡夺,护法及多次军事行动的失败使新中国的形式岌岌可危。暗夜的阴影再度笼罩中华大地。民族的前途在何方?国家的出路在哪里?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迷途中摸索的孙先生确立了精诚共进,“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国共合作,又开辟了一个新纪元。中国已翻开波澜浩荡的一页,破晓之机就在眼前,可惜——时不我待。
孙中山再次睁开眼,一丝微光从天际地平线上迸射而出,透过窗子,射入他的眼前,与泪眼辉映,熠熠生辉。日出东山照耀着四分五裂的神州大地。嘉兴南湖的微波已在华夏土地荡起微澜。星星之火,即将燎原。孙先生闭上了双眼,在微光中,面带微笑。
“薄华盛顿而不为,何况明祖。”
“与马克思为后进,庶儿列宁。”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
日出东山,金黄的日光抚恤着已是满目疮痍、四分五裂的神州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