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详细信息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赖贵容    2013年1月16日    来源:闽南理工学院
 【字体: 关闭】 

不管怎么样,我老是想像一大群小孩儿在一大块麦田里玩一种游戏,有几千个,旁边没人——我是说没有岁数大一点儿的——只有我。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边上——我是说要是他们跑起来不看方向,我就得从哪儿过来抓住他们。我整天就干那种事,就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得了。我知道这个想法很离谱,但这是我惟一真正想当的。”--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只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梦想,那个为了不让小孩掉下悬崖而在悬崖边救孩子的形象,那个纯洁无私的想法,天真幼稚又些许成熟的心事……这是霍尔顿的理想,你能想象出16岁的他抽烟酗酒,与自己不能接受的轻浮的女子交往,不求上进,四次被享受盛誉的潘西中学开除,满嘴开口“他妈的”闭口“混账”,整天谈论的就是女人,酒,性能说出这么纯真无邪的梦想吗?

为什么一个健康齐全的霍尔顿到最后要乔装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为什么一个善良,天真的霍尔顿满脑子里装的都是违背常理的性,女人和酒?为什么一个明明厌恶,憎恨身边的人,事,物的霍尔顿,却每天都要和他们说皮笑脸打交道,阿谀奉承?

追溯到霍尔顿生活的美国五十年代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二战的阴云尚未散去,冷战硝烟又起。一方面科技发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们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社会大背景下,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就连学校里的老师大部分都是势力的伪君子苟延残喘地活着,孩子们读书也为了买辆凯迪拉克之类的东西。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现了,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开始迷茫,消沉,反抗,挣扎……但是,他究竟要长大,与这个世界妥协,不必敬,却必须服从。所以虽然他很颓废,所看到的都是一些黑暗的东西——这并不是他的错,而是他的生活的那个社会环境。

“孟母三迁”后,孟子从此专心读书,发奋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亚圣。如果霍尔顿的的父母是孟母,还会让他学习在那肮脏的学校吗?如果霍尔顿生活的社会是孟子的战国时期,那么他还会这样颓废,游手好闲,别人眼中的坏孩子吗?如果霍尔顿的老师是孟子的恩师,那么还会被物质和理想犹豫,违背吗?

县县上网
专题链接
              

2010@-共青团泉州市委版权所有
地址:泉州市东海行政中心交通科研楼四层 电话:0595-22199721 E-mail:qz22199721@163.com
备案号:闽ICP备08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