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这个公历的数字恐怕不会引起太多的遐想;但如果换成干支纪年的『辛丑』,则很容易联想到那个著名的耻辱:辛丑条约。自然,也就能想到前一年的“庚子国变”,也就是所谓的义和团与八国联军的厮杀了。
对于这段历史,我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我从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都在历史课上被告知这样一个版本:“义和团是清光绪年间,山东河北等地农民及手工业者,自发组织而成的爱国组织,以『扶清灭洋』为旗号,为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奋起反抗,先后有十余万人参加,并有攻打紫竹林、西什库教堂等著名战斗。终因其缺乏统一有力的领导,加上武器落后,终于在中外反*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在我国近代史上书写了悲壮一页云云。”随之推论出的观点,还有“落后就要挨打”。说它陌生,则是近年来网上、书籍中看到的对于庚子国变的反省与讨论,逐渐的对于那个权威版本产生了诸多置疑。幸而读到了这本《1901年》,才发现有时历史的本来面目,竟然和我们想象的相去甚远。
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从前在教科书上获取的观念,立体了所有的平面人物,具体了很多的历史事件(也许会有夸张)。
李鸿章,帝国的支柱,在列强中的强大的军事威胁中极力地周旋,为帝国争取少得可怜的尊严,在义和团和八国联军混乱了中国的北方时,他却和南方的封疆大吏们一起“抗旨”,保护了南方的经济,维护着南方的平静。
先有义和团的笼统排外,又有“五四”的否定一切传统,中国总是在苦苦追寻着救亡图存,最后,终于用传统的农民力量,西方的先进思想完成了革命,这里交织着的是几代人的经验和教训。这是后话了
百年之后,回顾那场惨痛的战争,正视灾难与错误,对于今人有所启示,也许正是此书的意义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