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中国人,都阅读过不同类型的古诗词,毋庸置疑,我们每一个人,无不是在诗歌的浸润下成长起来的。
小的时候,我们跟着李白看“床前明月光”,跟着孟浩然背“春眠不觉晓”;长大以后,忙碌、烦恼纷至沓来,我们想安静,想放松时,便情不自禁地怀想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日渐成熟,就有了更多的心事,更复杂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当年华老去的时候,我们轻轻叹一口气,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又涌上心头……
诗词修养对于个人而言,不是拿来混饭吃的文凭,不是点缀门面的装饰,更不是风花雪月的矫情,而是一种精神的寄托甚至是生命本质的信仰。对于中国人而言,古典诗词就是我们的文化基因,它蛰伏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如影随形。
古诗词是中华历史上不可磨灭的文化,作为一个中国人,鉴赏一首好诗、品析一份诗作,更是对文化的一种领悟。
不管我们多么匆忙,不管我们如何壮志凌云,不失去田园的人,才有充电的地方。有归属的人,才有可能一次次出发,走得更远。此刻,我们就不再觉得田园是一种虚无的、无法抵达的地方,原来它是那样触手可及。
也许现实生活的压力让我们很难拥有诗意的生活,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聆听、阅读让诗意扎根于心,外化于行。心中有了诗意,便有了爱、有了美、有了博大的胸怀,面对现实生活便多了份从容、淡定、坚韧。我想,这才是诗词里的各种意象拂过心灵所留下的真正意味吧。
正如于丹老师所说,中国人是敏感的、多情的,虽然我们不都是诗人,可总会在人生的某种时刻,忽然间诗情上涌;总会有那样一个关节点,我们品味人生,给心灵充电;总会有那么一个契机,我们想寻找真实的自己。
在这浮华喧闹的城市里,读这样的书如同品一壶飘着淡淡清香的茉莉花茶,怡情怡心的同时,又让我们的精神变得饱满丰盈,我们的生活也被浸染得诗情画意。
在这灯红酒绿的街市中,寻一个僻静的角落,手握一本古诗词,看风云变幻、红尘飞扬,追求一份宁静和安详,让心灵在词风中涤荡,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