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详细信息
两岸高校大学生记者挑战赛落幕 看看他们眼中的泉州
    2017年1月23日    来源:
 【字体: 关闭】 

一座无须浓妆艳抹却独具风韵的古城,一座多元文化水乳交融的开放式博物馆……为期6天的两岸高校大学生记者挑战赛落下帷幕,参赛者以独到的角度书写所见所闻,抒发所思所想——他们眼中的泉州

引言

步行古港新城,阅读闽南文化。1月17日—22日,由团省委、团市委、台湾中华杰出青年交流促进会联合主办的“品味海丝古城·文化寻根之旅”第三届“海峡两岸高校大学生记者挑战赛”在泉州举行。短短六天,两岸青年媒体人寻觅“海丝”史迹、游古城巷弄、访名人故居,眼观、耳听、笔录,用自己独特的视角,书写魅力泉州。

学习南少林武术

蟳埔蚵壳厝、文兴古码头、古巷西街、崇武古城、九日山摩崖石刻等海丝古迹,提线木偶、梨园戏、南音、花灯等泉州传统艺术精华,在大学生镜头里、笔尖下,幻化成他们独特的泉州印迹,成为本届挑战赛上各具特色的参赛作品。本报特选取其中部分作品以飨读者。□记者 颜雅婷 陈森森/整理 黄宝阳/图(署名图片除外)

参加两岸高校大学生记者挑战赛的青年媒体人,到泉州晚报社参观,和资深媒体人座谈。

一等奖作品

西街,远离喧嚣的桃花源(节选)

满载着科技的都市里,人来人往的街道上,喧哗着人们高声地谈论,鸣响着喇叭着急地呼喝,紧凑的步伐充斥着,我们像不停歇的钟,滴滴答答不停地走,随着时光的步伐流逝着。

在西街小巷里,所有的步调都是缓慢而且平和的,仿佛是时光的裂缝,偶尔闻到邻家的奶奶开着门炒着香气四溢的菜,她会对着你羞涩地笑,问你要不要一起坐下来吃饭,奶奶的生活完全体现了早期的悠逸,无疑是一阵温暖的风,吹散了对科技的冰冷,吹起了对传统的热忱。

在这里,我们找到了许多的文创商店,我们从这些商品里,看到了我们来不及参与的过往,间接地体会了文化的风俗民情。

对于从事文化创新产业的人而言,这代表了一种传承,借着结合时尚的传统,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这些已经逐渐消失的文化,因为喜欢,所以会想要深入去了解这些产品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及创作者所想要传达出的强烈地希冀,以及一种文化是不能迈入历史的愿望。

“壹平尺”,一间伫立在裴巷里的服饰店,合伙人之一的文敏小姐说:“融合现代人审美的美感,再与中国五千年传统服饰相结合,会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需求,上街或出席各项活动都可以穿,其实也是在弘扬一种中华文化。”

怀着这种情怀做这件事情,不变初心。

“大拾堂”,秉持着传承,在贩卖自创商品的同时也结合教育,在节庆里融合传统习俗开设课堂,让更多人了解这些事物所富含的寓意。合伙人之一的何冬冬先生表示:“这间店的店名,承载着拾起一些传统文化或已经遗失掉的东西的重要意涵。早期的生活状态与一些传统文化的事物,现在慢慢就少了,简化掉了。”因此透过文创产品的新生,将一些传统的民俗、工艺、生活,透过绘画的形式保留、传承下来。

中国的历史流传了千百年,没有古时候的他们、没有传统文化的堆栈,便没有了现在的我们、现在的世代,但我们仿佛在这安逸的时代里渐渐遗忘了过往,渐渐将我们自己的文化放下。

但是仍有一群人不放弃,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守护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用着不同的方式传承着不同的事物。

所以,不妨试着走入这些小巷弄里,与文创业者聊聊,我们能感受到的不只是过往的生命力,更是满满的善意与暖意。

所以,走入历史吧!别忘了我们最初的根本,拾起被我们遗忘的过往。

□作者: 嘉义大学谢卓芸、嘉义大学黄文欣、中正大学黄文郁、嘉南药理大学赖宛妮、西南交通大学沈彬彬、福州大学卓羽桑

梳上簪花围,当一回蟳埔女。

    二等奖作品

泉州脉搏——一座突围城市的孤独吟唱(节选)

泉州在淅淅沥沥的雨中,变得静谧,静得似乎可以听见她微弱的呢喃。

和平常一样,曹淑贞熟练拿起编织好的竹篾,用纸浆绑扎成灯的骨架,这是泉州花灯制作过程中最耗时的一项工作,“我们每天都在重复这项工作,繁琐但至关重要,这决定了整个花灯的轮廓。”作为福建非遗花灯制作传承人,她已经和花灯打了几十年交道,她的手中有最鲜艳也最古朴的泉州底色。

近年来的泉州花灯行业处于稳步增长状态,带动的一批需求让相关产业迎来了春天。无疑这是传统节日的文化力量,那些活跃在第一线的文化总是裹挟着传统的底蕴,与流传已久的文化渊源,辗转于每一个人可以接触到的边缘。

“但氛围还是太嘈杂了。”作为非遗保护项目,其实更多人热衷的是寻求宁静纯粹的创作环境。“我们太需要安静的环境了,但是安静同时面临着萧落。”

此刻维持传承历史文化与消费历史文化之间,似乎只隔着一层“薄纱”。任何一次的逾越都是一次道德与功利的纷争。

泉州正在进行困难的抉择。

作为侨乡,文化的交融是泉州最具特色的标签。这座城市的孤独在于她的独特,更在于她的普遍。太多的城市在寻求突围与转型,并没有一个城市可以真真切切给泉州树立一个标榜。

如果说千年古城的积累、“海丝”文化给了泉州第一次生命力,那么热闹与沉寂背后的接纳与包容便给了泉州第二次生命力。当历史遇见现实,那真真切切扑面而来的人文气息或许会给泉州的突围带来最重要也最持久的生命力。

在蟳埔渔村,老渔民坐在靠在墙角的长板凳上话家常,但对他们心中最熟悉的事件——那些曾在海上风浪中颠簸的历史,老人们总是缄默。“不会再出海了,现在的船都是机器的了。”老人姓洪,今年83岁,他靠在长凳上,眼睛微微眯着。老人叹息背后,是蟳埔渔村年轻人们在海上搏击风浪的高昂呐喊。而在年轻人的背后,是更多新鲜血液的加入。

在永春,郑木林从15岁便开始练习永春白鹤拳,练武时,他仿佛感觉不到世界的存在。而他的四岁孙子也透过练拳来强身健体。在少林寺,从7岁到17岁,孩子们每天起早贪黑,在寒风或烈阳下,磨砺着稚嫩但坚韧的意志。

曹淑贞现在的工作室也在定期开展花灯制作培训,她说,学生们眼神中泛着明亮的光,就和当年的她一样。

□作者: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汤婕、台北教育大学陈卉蓁、铭传大学陈琦、台湾师范大学林依洁、徐州医科大学万法广、福州大学王晓玲

利用比赛间隙排练节目(吴瑞源 摄)

二等奖作品

牵线

给无知觉者以知觉,给无生命者以生命(节选)

泉州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源于秦汉,历经千年薪火相传,至今仍保有 700 余出传统剧目和 300 余支曲牌唱腔素材。

泉州木偶剧团副团长夏荣峰介绍,提线木偶戏如今从幼儿园到大学本科与学校深入合作,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传承和发扬提线木偶戏。提线木偶戏传承者为能从头到尾完整地传承传统技艺,还要承担制作、维护的工作。泉州木偶剧团指导老师吴伟宏打趣道:“我进团39 年, (提线木偶制作工艺)是一批一批传承下来的, 所有的木偶都是自己制作的,就连演出的舞台也是我们自己搭。”

“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使得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齐头并进,促使千年经典绽放出多元新姿。吴伟宏强调,提起木偶不单单是提起了木偶,它的每条线都是有灵魂的。

霹雳布袋戏是由台湾霹雳国际多媒体集团将传统的布袋戏艺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推出加入声光音响和 3D 立体影片技术创作而成的布袋戏电视节目,彻底颠覆原始戏码的粗糙形态,受到众多粉丝疯狂追捧。据该集团官方透露,其在 2016 年第四季度收入为 1.76 亿新台币,其中 12 月单月营收 0.79亿新台币,全年收入超过7亿新台币。

霹雳布袋戏是中国传统戏剧中鲜有的追上新时代步伐的戏种,除了电视节目,还有漫画、玩偶、图样等衍生商品。从最初的刀枪剑戟开打到如今的放电、放五彩金光、激光,霹雳集团运用新手段将传统艺术不断发扬光大。

“我们剧团保持传统的演出方式,不像布袋戏跨步那么大,比如我们手、脚的动作是属于比较传统的在做;布袋戏过去也是这样,现在加入的声光效果,我们没有。”吴伟宏如此评价。

提线木偶戏保持纯粹的传统表演形式,霹雳布袋戏则尝试融入当下流行元素,二者均以独具之匠心给无知者以知觉、无生命者以生命。来自福州大学的郭俊鑫认为,即使发展方向迥异,二者同根同源的本质却无法改变,就像台湾和祖国大陆。提起木偶,指间一线,便牵起了两岸亲情。

□作者:世新大学翁佩恒、世新大学林管杰、中国文化大学赖冠颖、中国文化大学倪上筑、福州大学王安迪、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张声琴

学习拍胸舞

三等奖作品

窥灯觅路(节选)

这样的一派繁忙景象,不禁会令一批从事传统经济的人们羡慕不已。在网络经济盛行的今天,彩扎灯依然可以有不错的销路。今天花灯的运作模式可以让花灯在未来发展得更好吗?

花灯技艺的不断继承创新让它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文化价值成为吸睛点,依托春节元宵节等传统习俗,发展彩扎花灯经济。可以说这是一类传统文化产业的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力量作为彩扎花灯的“活水”,只有通过对彩扎花灯的运作方式创新改革,保持较广的市场份额,这份“活水”才能自然而得,“渠”自然清澈见底,花灯也会晓谕世界。

扩大花灯知名度,如果说依靠强大的文化价值带动彩扎花灯经济的发展是人的一条腿,那么积极拓宽彩扎花灯市场面积便是第二条腿。第一条腿的发展,对于一个家族而言,已几近成熟,通过和政府、学校的合作,把花灯技术传到年轻人当中;通过社会习俗的传承,让花灯进入人们生活中去;通过对外交流,将彩扎花灯传向国外。但是这第二条腿的发展,却是在它的成长时期。这一产业还没能充分地融入市场。这样就变成了一个跛子。由此可见,花灯的发展,不能仅靠文化项目带动,要力争经济文化两种力量双向驱动,同心协力。

好比霹雳布袋戏的产生发展,就别有一番创新意味。不虑其他,单从其创造的经济效益来说,它突破了传统桎梏,积极迎合时代需求和技术革新,与不同行业合作,将布袋戏推向不同平台,产生新的亮点,从国内走向世界,经济效益自然不言而喻。

发挥其经济力量,提高生产能力,创新销售方式。改变家族传承的传统,培养更多的花灯技师,保持花灯与时代地区的融合,有效结合科技运用,使花灯更多地出现在人们生活当中。在销售模式和形式上进行改革,形成特色产业链,有独特竞争力,适度调配在线线下销售关系,尝试利用政府扶持,各方一齐强壮第二条腿,向更广地区传播花灯,扩大彩扎花灯知名度,综合效益也更加喜人。

一双筷子比一只筷子更加坚硬,自行车比独轮车更容易前进,一个团队比一个人的力量更大。经济力量与文化力量之和造就的花灯前景更加让人期待。

□作者:台北大学刘富君、台北商业大学黄沂溱、台北商业大学庄惠琪、台北商业大学颜伶晏、泉州师范学院齐欣、福州大学郭俊鑫

加紧准备参赛作品(吴瑞源 摄)

■花絮

深夜一两点还在商议报道

漫步古城泉州,寻访“海丝”遗存,追溯同根同源的闽台文化,6天的行程,两岸青年媒体人们几乎将时间排得满满当当,从泉州古城到各县(市、区),在考察采访的同时,小伙伴们还不时碰头商量着作品的呈现内容及方式。

考察采访后,两岸大学生记者需以“探寻海丝古城文化”为主线,通过所行、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敏锐捕捉活动中的新闻切入点,以新闻报道、评论和“魅力泉州行”三种形式来创作。

台湾师范大学学生时蕴莹所在的小组计划用话剧的形式展示“魅力泉州行”,这不,每到一处考察点时蕴莹都不忘拿出随身本子,采访记录的同时,不忘画画设计剧目。而来自台北商业大学的黄沂溱所在小组组员们,则深夜仍聚在一块儿商量探讨报道内容。“同学们很积极,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忙到深夜一两点。”随团老师叶柏成告诉记者。 (记者 颜雅婷 陈森森)

县县上网
专题链接
              

2010@-共青团泉州市委版权所有
地址:泉州市东海行政中心交通科研楼四层 电话:0595-22199721 E-mail:qz22199721@163.com
备案号:闽ICP备08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