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详细信息
第三届海峡两岸高校大学生记者挑战赛分组走进古城西街片区、城南片区、蟳埔和法石片区
    2017年1月20日    来源:
 【字体: 关闭】 

古城细品味 更觉文缘深

  泉州网1月20日讯 (记者陈丽萍 颜雅婷 陈森森 实习生丁宏锰)慢慢行走,细细品味,两岸大学生记者找到了阅读古城泉州的正确方式。昨日,参加第三届海峡两岸高校大学生记者挑战赛的100多名学子,分赴西街片区、城南片区和东海街道的蟳埔、法石片区,体验提线木偶、欣赏南音表演、亲手制作花灯。他们在主办方集思广益策划的这三条采风路线中,探访古街老巷的原生态,感受转角就能遇到的历史韵味,也更加感叹闽南文化的同根同源。

蟳埔阿姨教台湾大学生撬海蛎(颜雅婷 摄)

  在西街片区,大学生记者们走过象峰巷、三朝巷、古榕巷、旧馆驿……大家围在旅游达人老李身边,听他娓娓说起泉州街巷的历史故事,还不时采访导游和居民,触摸出砖入石,更通过石敢当、古大厝等等来读取历史记忆。来自台湾的大学生倪上筑在小组里负责拍摄,她对古城的老建筑特别感兴趣,“红砖墙、燕尾脊,真的特别美。这边的闽南语尽管腔调略有不同,但我们也都听得懂,感觉很亲切。”

  在泉州天后宫,牌楼造型、雕花漆绘、木构斗拱的设计和泉州文化爱好者黄强的介绍,让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班一年级的吴静宜倍感亲切,她说:“我妈妈是鹿港人,每年过年我们都会回外婆家,去天后宫拜拜,造型几乎一样。在台湾也有‘ 乞龟’民俗文化活动,‘ 平安米’垒起的龟形也是一样的。”

  “原来我们台湾的玄天上帝就是你们这儿的真武大帝呀!”昨天上午,站在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真武庙前,C组的随团顾问老师洪碧珍激动地说。作为14个海丝申遗点之一的真武庙,见证了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的繁荣景象,更是台湾玄武文化的发源地,见到熟悉的“神明”,台湾小伙伴们既亲切又好奇,围着介绍人温太平问个不停。

  两岸隔海相望,渊源颇深。路过古榕巷一户人家的厨房时,来自台湾的刘兴楷同学忍不住举起手中的相机拍摄,因为厨房中忙碌的阿嬷的身影是那么熟悉。台湾嘉义大学景观学系三年级的谢卓芸说:“漫步古城泉州,感觉是遇见了我们熟悉的历史文化,这样的采风体验太难得了。不管是说话、生活习惯还是文化方面,都有很相似的感觉,就连香香的满煎糕,也和台湾的麦仔饼味道超像!”

县县上网
专题链接
              

2010@-共青团泉州市委版权所有
地址:泉州市东海行政中心交通科研楼四层 电话:0595-22199721 E-mail:qz22199721@163.com
备案号:闽ICP备08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