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017年1月17日—22日,由团省委、团市委和台湾中华杰出青年交流促进会联合主办的“品味海丝古城·文化寻根之旅”第三届海峡两岸高校大学生记者挑战赛,将在泉州举行。
届时,泉州将在75位台湾高校大学生记者和30位大陆高校大学生记者的笔下和镜头中精彩呈现。短短6天的行程,古城的故事怎么讲才动听?为了端出“好菜”迎客,主办方连日来开展了细致的筹备工作。
来宾心仪古城风韵 希望慢品不留遗憾
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泉州千百年来吸纳融汇中原文化、古越文化、海洋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多元文化宝库,千年的历史仍鲜活地呈现在古城的一砖一石、一戏一曲里,俯拾皆是。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两届来泉参加两岸高校大学生记者挑战赛的青年媒体人。
此次活动主办方之一的台湾中华杰出青年交流促进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前两届活动结束后,不少台湾的青年媒体人都遗憾地表示,时间过得太快,很多有价值、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只能匆匆一瞥,“大家对泉州古城很感兴趣,希望可以增加这部分的行程,并且把节奏放得再慢一些,让大家可以从容品味古城。”
为了呼应青年媒体人的心声,主办方决定安排两天的时间参观中心市区,行程放慢、节奏放缓,且特地辟出半天的时间,让青年媒体人与泉州的提线木偶、梨园戏、南音、花灯等传统艺术精华来个亲密接触,还将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和指导下,参与体验、互动。泉州市木偶剧团及鲤城区文化馆的有关负责人、花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曹淑贞等,都表示将全力支持本次活动。
广泛参考多方建议 多次踩线浓缩精华
行程如何设计,才能尽可能呈现出最精彩的泉州?我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00多处,其中世界级4个、国家级31个、省级96个,哪些最能代表泉州?这实在是个难题。
来泉州游览,不可错过海丝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至今保留着众多珍贵的海丝遗存,今年8月29日国家文物局召开的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明确了泉州列入海丝申遗的首批遗产点有14个,申遗点数量最多,占全国总数近一半。万寿塔、六胜塔、石湖码头、江口码头和真武庙、洛阳桥、天后宫和德济门遗址、梅岭德化窑遗址、开元寺、清净寺、草庵、清源山、伊斯兰教圣墓、土坑村、九日山摩崖石刻……这些申遗点,此次行程几乎“一网打尽”。
除了是海丝起点,泉州也是闽南文化的发源地、核心区与富集区。为了将闽南文化的千年文脉生动地展示在考察路线中,主办方工作人员积极听取多方的建议和意见。除了向市古城保护发展协调组办公室、市旅游局、丰泽区文体旅游新闻出版局等有关部门的专家请教外,还虚心听取了一批热爱古城、熟悉古城的民间文化、文创、旅游“达人”们的建议。
在设计出初步线路后,主办方还在专家和“达人”们的带领下,多次踩线,并根据踩线中发现的问题,再一点点优化。 三条经典线路出炉 细说古城前世今生
有了这么多专业人士的筹谋、策划,古城区三条考察线路如今已基本确定,分别是西街片区、城南片区和东海街道的公式埔、法石片区。
西街片区是闽南文化的集中展示区,西街不仅是泉州历史上开发最早的街区,也是现今保存最完整的片区,拥有20多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大量富有特色的闽南古建筑、华侨古民居。除了开元寺,西街片还有旧馆驿、井亭巷、古榕巷、通政巷等名人故居、史迹、典故,有默默伫立在井亭巷深处的定心塔、南宋朝廷安置管理皇族子弟的南外宗正司遗址、全国仅有的董杨联宗史迹董杨大宗祠,有曾任四川总督的苏廷玉故居……
城南片区则是海丝文化的“聚宝盆”。在被称为泉州宋元时期的“金融街”的青龙巷上,有兼具海蛎壳墙体、闽南红砖和出砖入石为一体的林濂平民居,有俗称鹰哥楼的7号黄雪珍民居和荷兰式番仔楼李妙森故居。穿过青龙巷,迎面的是始建于1196年、海内同类建筑中礼制规格最高、保存较好的妈祖宫庙天后宫;与天后宫对望的是泉州古代七座城门中唯一保留下来并经科学考古清理的城门遗址——德济门遗址。与德济门一路之隔的万寿路123号,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李贽青少年时代居住的地方。走过聚宝街,再往南是古代泉州海外交通重要的渡口富美古渡口……
同样承载着泉州辉煌海丝文化的,还有东海街道的公式埔、法石一带。这一带沿线有真武庙、美山码头、文兴码头、美山天妃宫、文兴宫、长春宫等许多海丝遗迹。文兴古渡口兴建于南宋,是泉州古城东南郊的水运转运枢纽;古渡上一座宝箧印经石塔曾是晋江入海口的一座航标塔;真武庙在泉州海上交通繁华的宋代,是来往的中外商船在出发和返程时举行祭海的场所;法石社区东侧的公式埔社区,地处古刺桐港中段,这里的蚵壳厝印证了泉州先民与东南亚国家频繁的贸易往来,而被称为福建三女之一的公式埔女及其独具特色的服饰、头饰,依旧鲜活地诠释着海丝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