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第五届海峡论坛泉州系列活动暨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圆满落幕。为期7天的文化节活动,青年志愿者以热情、优质、高效、全面的服务,给海内外宾朋留下难忘、美好的印象,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好评,成为文化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他们着装整齐,形象良好、紧张有序地忙碌于文化节各活动项目;他们面带笑容,热情周到、认真细致地服务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他们敢于担当,默默无闻、尽职尽责地为文化节圆满成功奉献着青春与激情。他们用微笑迎接四方宾朋,将奉献铭刻在青春之中,将志愿精神传播到每个角落。
组织有序 行动高效
本届闽南文化节与会嘉宾来自全球36个国家和地区,活动项目达70多场次,活动场所遍布我市各地,如此高层次、大规模的文化盛会对志愿服务工作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和标准。
文化节期间,青年志愿者主要提供陪同接待、活动宣传、跟车引导、会务服务、市情讲解、展馆服务、维持秩序、语言翻译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岗位不同,对青年志愿者的要求也就有所不同,作为接待志愿者,要求熟练掌握英语、日语等语种;作为礼仪志愿者,要求形象、气质比较好;作为讲解志愿者,要求对泉州乃至闽南的历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为此,团市委、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提前介入,早在4月初就运用网站论坛、官方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启动志愿者招募工作,同时联系华侨大学、黎明职业大学、福建电力学院等团组织,遴选出400多名形象佳、素质高的青年志愿者,采取“分级分类”的办法,从公共接待、文明礼仪、应急自救基础知识、泉州市情、闽南文化节概况等方面对志愿者进行专题培训、实地演练,编印分发《志愿服务资讯手册》,确保青年志愿者对志愿服务工作“熟谙于心”。
团市委、市青年志愿者协会采用“指挥中心→大队长→小组长→志愿者”的指挥模式,在每个举办项目都成立志愿者服务队,下分若干小组,每个环节安排专人协调指挥,起到了对志愿服务进行全程跟踪协调联系的作用,指挥中心有什么指示,通过该模式可以快速传达到每位青年志愿者,青年志愿者自身有需求或是在服务过程中遇到来宾寻求帮助无法解答时,也可以通过该模式进行咨询。
文化节志愿服务之所以能够顺利圆满完成任务,并得到各方面的肯定,是与组织有序,反应高效的指挥和行动体系分不开的。
宣传泉州 展现风采
作为展现泉州城市文明的一道窗口,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团市委、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注重将泉州的传统文化同志愿服务紧密结合,突出泉州浓厚的地域特色,青年志愿者展现出和谐泉州、美丽泉州、人文泉州的良好形象。
在青年志愿者们日常服务过程中,遇到寻求问路指引的游客,他们都热情帮助,“您好,有什么可以帮助您的吗?”“请这边走,请注意脚下的台阶”,句句话语,都让海内外乡亲倍感亲切;遇到上了年纪,行动不便的老人,他们慢慢搀扶,全程爱心陪护。一位来自新加坡的乡亲在看到这一幕时,感动说道,“青年志愿者们很耐心地帮我们引导,为我们找到想要参观的展点,看到有老人行动不便,他们都会搀扶,并帮忙寻找座位以便老人休息,这让我很感动。”
而在闽南文化节的部分活动项目,团市委、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精心选派一些熟悉闽南文化的青年志愿者组成服务队,队员们脸上带着笑容,用流利地语言向海内外乡亲介绍泉州特色文化,期间会时不时穿插一两句闽南方言,浓浓乡音既让久居海外的乡亲倍感亲切,又体现了人文泉州的温情关怀。
在各自的服务岗位上,青年志愿者们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服务闽南文化节,也在用自己特色的行为方式礼迎海内外宾朋,成为展现闽南文化一道靓丽的风景。
锻炼能力 丰富人生
本届闽南文化节志愿服务过程中,青年志愿者们有汗水的付出,有快乐的收获。值得一提的是,参与本届闽南文化节志愿服务的青年志愿者绝大多数都是“90”后学生,从选拔、培训到志愿服务,他们学会了微笑,学会了坚持,学会了担当。
在社会公众眼中,“90”后是青春飞扬、活力四射、充满着创新精神的一代,但同时他们也是个性张扬、无拘无束的一代,仍然处在被呵护、被教育的阶段,还不能真正肩负起社会交予的责任,可在本届闽南文化节的志愿服务过程中,无论是在显眼的地方从事着宾客引导服务,还是在不起眼的角落里默默做着后勤卫生清理,年轻的志愿者们没抱怨过一声累,没哀叹过一声脏,对交予的每项任务他们都出色地完成。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无私的奉献精神,是勇于担当且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他们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本届闽南文化节交出一份出色答卷的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在本届闽南文化节志愿服务过程中逐渐成长和成熟的一面,我们相信,他们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所积累的经验都是他们在学校里,在课本上学习不到的,这些感受和经验将会在他们往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起到借鉴,甚至会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