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熊宝宝:创新唤起“第二春”

发布时间:2015年7月30日  来源:  阅读15388次
    从最初的一个热水瓶外壳,到现在如今年产值40多亿元人民币、从业人数12万人的安溪第二大民生产业……40多年来,安溪藤铁工艺产业顺应时代潮流,跨越了70年代竹藤编织——90年代藤铁工艺——新时期家居工艺文化产业三个阶段,焕发出勃勃生机。一个普普通通的草根产业,如何取得如此成就?安溪藤铁工艺鼻祖、全国劳模陈清河给出了答案——创新。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能就这么销声匿迹,要把老祖宗的东西传承下去,需要我们不懈努力。文化借助产业形成文化产业是一个发展渠道,但是一个产业如果不跟时代接轨,不懂得创新,那么必定会消亡。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在陈清河“劳模创新工作室”,陈老先生向两岸高校大学生记者说道。
    众所周知,安溪是个山区县,山中的毛竹、山藤、芒草等天然资源丰富,因此,过往老百姓使用的日常用品和农业生产用品大量采用竹藤编制;同时,安溪作为中国茶都,制茶用的茶卡、平筛、茶筛、焙笼器等,千百年来都是竹藤编的。因此,藤编、竹编,历来是安溪民间重要的传统工艺,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据陈老先生介绍,早在1971年,他就在尚卿公社农械厂竹编车间设计制作热水瓶竹壳,开启了安溪藤铁工艺产业的先河。随后在此基础上,以研发创新为突破口,利用毛竹、山藤等天然资源开发竹编工艺品。在管理制度上创新,采用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使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为安溪此后藤铁工艺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到了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我们引进外资创办安溪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福建省安星藤器企业有限公司,着重抓新产品的研发创新,开发产品4200于种,广销海外,成为国际市场的潮流时尚工艺品。”陈老先生告诉记者。
    随着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化,90年代,陈清河在长期从事竹藤编工艺的基础上,通过对欧美市场的考察,以坚硬的钢铁为“刚”,细软的藤丝为“柔”,刚柔并济,首创藤铁工艺,形成特色安溪“藤铁工艺”产业群。“很快就成为国际市场上一种时尚潮流,受到欧美国家庭院、花园工艺用品和家居装饰工艺品的青睐。”陈老先生说道。
    “我们意识到文化创意是工业发展的灵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时代的要求。”新时期,陈老先生继续创新,提出建立安溪劳模创新工作基地,发展家居工艺文化产业。运用新技术,采用新材料,将传统家居工艺文化产业与安溪茶文化相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灯源相结合,创新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结合电子商务营销手段,使其发展又迎来了新的春天。
    泉州民营经济发达,其所依仗的,最先是泉州人爱拼敢赢、勤劳刻苦的性格。而到了经济转型的新时期,则更体现在创新、创意和创造上。比如同在安溪的制茶工艺,已从过往单纯的制茶卖茶,拓展为茶生态旅游、制茶体验等丰富内容的“新”产业;又如惠安的石雕工艺,已经开始注重雕艺大师品牌的打造,引导雕艺产业与文化、艺术、科技相结合,提升雕艺文化产品的附加值,走个性化、差异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之路;再如永春的纸织画工艺,创新出纸织绣工艺,其加工工艺简单,很好地弥补纸织画创作门槛较高的瓶颈,从而成为纸织画产业化发展的一个契机……泉州是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又是“民营经济特区”,经济发展不断向前。
    作为21世纪新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泉州,在亚洲乃至世界文化交流、经贸往来的舞台中,必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如何将泉州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工艺发扬光大,将其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文化消费符号,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贸易商品?大量事实告诉我们:唯有创新!

2010@-共青团泉州市委版权所有
地址:泉州市东海行政中心交通科研楼四层 电话:0595-22199721 E-mail:qz22199721@163.com
备案号:闽ICP备08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