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泉港区峰尾镇团委深化“跟党走、增才干、作奉献”主题教育活动,以志愿者服务为载体,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青年志愿服务精神,积极探索青年志愿服务“团队+项目”的工作机制,整合辖区资源,引导广大青年志愿者奉献社会、服务他人,有效推动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
关 键 词:
团队+项目 青年志愿者 常态化
峰尾镇团委积极探索“团队+项目”的工作机制,采取组建爱心志愿服务队,大力开展扶危济困、奉献爱心等常态化社会公益活动项目,关爱和帮助弱势群体,有效助推和谐村镇建设。
一、组建爱心队伍,实现服务格局规范化
泉港区峰尾镇爱心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11年2月,是由峰尾镇团委牵头,整合镇机关青年干部、圭峰中学师生、镇卫生院等志愿服务力量组建。按照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方式,建立由志愿服务协调小组、志愿服务队、村级志愿服务站构成的三级志愿服务网络体系。通过广泛发动与招募,各个年龄段、各行各业社会人士踊跃参与到青年志愿者服务的队伍中来。两年来的运作探索,峰尾镇志愿服务工作基本形成了“团队统一牵头、小组具体管理、服务小队自主活动”的格局,做到了从志愿队到个人的立体化、全方位管理。
二、打造特色项目,推进爱心行动常态化
峰尾镇爱心志愿服务队主动加强与上级志愿服务队活动协调、工作联动、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大力推动“大志愿服务”工作局面。一是常态开展帮扶项目。抓住“3·5”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12·5”国际志愿者日等有利时机,峰尾镇爱心志愿服务队整合辖区资源,策划开展“关爱孤寡老人·践行雷锋精神”等主题慰问活动,慰问辖区低保户、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帮助老人们打扫卫生、身体检查,送上大米、面、油等慰问品及慰问金等。二是常态推进爱心品牌项目。“爱心助学”、“爱心助成长、留守不孤单”、“大手牵小手”、“图书助学”、“关爱空巢老人”、“青春暖夕阳,关爱促和谐”等一系列关爱留守儿童、残障人士、孤老和空巢老人弱势群体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成为了峰尾镇团委重要的志愿服务品牌。三是打造本土特色项目。峰尾镇爱心志愿服务队还努力拓展新的服务项目,丰富服务内容,进行提炼打造,形成具有峰尾本土特色的志愿者服务项目。
三、延伸宣传导向,推动爱心传递制度化
建立峰尾镇爱心志愿者服务队博客、QQ群和飞信群等网络交流平台,及时公布相关活动内容、报道受助者情况,总结活动经验,召集活动参与者等。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新闻网站等媒体和资源,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立体式、全方位宣传,营造浓厚社会氛围。其中,“送暖上渔船”活动在《泉州晚报》上报道、“爱心助成长、留守不孤单”活动、“青春暖夕阳,关爱促和谐”在《福建日报》上报道。2012年5月,峰尾镇爱心志愿服务队发起并倡议开展爱心储蓄行动,号召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加大对弱势群体人文关怀的力度,人人传递爱心行动。并建立起“一对一”结对帮扶,为捐助人和受助对象建立及时的沟通桥梁,让爱心实实在在落实到帮扶对象的身上。同时,服务队成立了爱心储蓄会,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监督资金和物品的使用,定期向社会各界反馈使用情况。爱心储蓄行动旨在举全社会之力,通过助学助残,帮扶就业,技能培训,特困救济等形式,让弱势群体在“爱心储蓄”中感受温暖,摆脱困难,树立生活信念,逐步实现业有所就,贫有所济,难有所帮。 |